离开御书房的朱允炆高兴得不得了,脚步轻快地走在宫道上,连带着袍角都随着他的步伐微微飞扬起来

朱允炆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喜悦,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起,连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来,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神情,连脚步都带着几分蹦跳的意味,甚至忍不住轻轻哼起了小调。

这一切来的都太轻松了!

轻松得让他几乎以为是在做梦,忍不住掐了自己一把,确认这不是假的,这才放下心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直悬着的事情终于可以放下了,像是搬走了一块压在胸口的大石头。

事实上他的心里早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甚至想过了最糟糕的情况,连被责骂后的应对之策都想好了,就等着根据情况应对,随时调整策略,准备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敢有丝毫放松,脑子里反复排练过许多遍。

在来御书房之前朱允炆就已经将有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在心里面反复想了许多遍,每一个细节都仔细考虑过,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影响整体,让之前的付出都失去意义,日夜思考,不敢放松,连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这件事。

毕竟这是要来到御书房和老朱亲自谈条件,老朱对于朱允炆的威慑力不必多说,光是想到要面对皇爷爷那锐利的目光,他就觉得后背发凉,连手心都在冒汗,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要跳出胸膛,整个人都紧张得不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所以朱允炆来之前,心里头非常不安,不断思考着自己来到御书房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将会面临的情况,连应对的话都准备了好几套,每一套都经过仔细推敲,力求没有任何问题,不留下任何把柄,反复练习,直到完全熟练,几乎能倒背如流。

他设想了很多种可能,从被严厉斥责到被直接赶出御书房,每一种可能都让他心里害怕,整夜睡不着,翻来覆去,吃不下睡不着,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十分忧虑,脸色都憔悴了几分。

怀揣着不安的心情可当真正来到御书房,见到老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之后,他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连呼吸都变得十分小心,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皇爷爷,引来麻烦,让事情变得无法控制,额头上冒出细小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老朱的反应让朱允炆愣住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时间竟呆在了原地,连谢恩都忘了,傻傻地站在那里,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整个人都糊涂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没有想象中的拒绝,一切都出乎意

料的顺利!

老朱甚至连多余的问题都没有问,就直接答应了下来,干脆得让人难以相信,仿佛这件事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随手就能同意,完全不觉得重要,说得轻飘飘的,就像在说一件平常小事。

原本朱允炆都已经准备好,要是被拒绝自己就用感情打动对方用道理说服对方,将准备好的话一一说出来,一定要说服皇爷爷,哪怕要费很多口舌也不在乎,定要达到目的,不实现目标绝不停止,用尽全部力气,哪怕说到嗓子发干发哑。

可这一切,顺利的让他有些难以相信,甚至走出御书房时还有些精神恍惚,脚步发软,仿佛踩在云朵上,整个人都轻飘飘的,感觉很不真实,像在梦里,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御书房的方向。

"或许黄师傅说的是对的?"

朱允炆想了半天没有想明白,只能将原因归结到了黄子澄所说的上,心里对这位师傅更加信任,暗暗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位好师傅,能够为他解答疑惑,解决困难,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建议,心里充满感谢,决定日后要更加倚重他。

先前黄子澄就说过,要和朱棣建设燕王府学宫,请老朱当学宫祭酒,老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毕竟这对朝廷有好处没有坏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为什么不答应呢,自然应该同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条件成熟自然成功,水到渠成。

毕竟朱煐重开稷下学宫的计划提出之后,商人们都争着前来,放出十个稷下学宫入学名额就从商人手里**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的银子,这个数字任谁听了都会心动,连朝中大臣都感到震惊,纷纷上表称赞,感叹连连,对这个结果感到吃惊,难以相信,私下里议论纷纷。

燕王府学宫万一要是也受到了商人欢迎,这赚个百八十万两银子,对于朝廷而言都是一大笔钱啊!

这钱足以解决许多紧急问题,填满国库,缓解钱财压力!可以帮助朝廷度过困难,办成许多重要事情,比如修建水利、赈济灾民。

作为皇帝,老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毕竟国库确实需要这些银两,边境将士的粮饷、各地灾荒的救济,哪一样不要银子?处处都需要用钱,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花。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开支,不能拖延。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允许推迟,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毕竟就算开设失败了,对老朱也没有损失,而一旦开设成功,那就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肯定不会亏本,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种肯定不会亏本的生意,任谁都

不会拒绝,老朱自然也一样,他向来仔细计算,最是明白其中利害,知道该怎么选择,衡量好处和坏处,从来不做赔本买卖。

炙热的太阳烘烤宫道,将金砖地面晒得发烫,走在上面都能感受到透过鞋底传来的热气,连空气都仿佛在微微晃动,热浪扑面,让人感到闷热难忍,全身出汗,衣服黏在身上。

朱允炆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带着青草味道和太阳的温度形成热浪,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眯起了眼睛,抬手遮挡,以躲避热气,稍稍缓解这难忍的酷热,却依旧感到闷热,额前的头发被汗水打湿。

被这热浪包围,可朱允炆此刻的心里头却是特别的舒畅,仿佛喝下了清甜的泉水般痛快,连带着这酷热的天气都变得可爱起来,脚步也越发轻快,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走得十分稳当,心情愉快,甚至觉得阳光都明媚了几分。

传到耳边的是断断续续的蝉鸣,这平日里令人厌烦的声音此刻听来却格外好听,像是在为他庆祝一般,就连心情都开朗起来,脸上露出喜色,整个人都轻松愉快,笑容满面,时不时抬头看看蓝天。

沿着宫道,踩着宫道上的金砖,朱允炆一路回到了东宫,步伐轻快,恨不得一步当成两步走,急着想要与人分享这个好消息,好好聊一聊,诉说心中的喜悦,走得很快,衣袂随风飘动。

东宫。

吕氏和黄子澄殷切期盼,两人在厅内来回走动,神色焦急,时不时望向门外,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里十分慌乱,像坐在针尖上一样,手里的帕子被捏得皱巴巴的。

虽然已经考虑过很多次这计划没有太大问题,老朱没有理由拒绝成为燕王府学宫的祭酒,黄子澄也都已经反复分析推敲过了很多次,自认为没有问题,可事到临头还是免不了担心,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导致失败,让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一切从头开始,前功尽弃。

可毕竟皇帝的心思难以猜测,天子的想法难以预料。谁也不知道陛下心里到底怎么想,会不会临时改变主意,说话不算话,让人无法捉摸,难以预测,圣意难测啊。

老朱的心思谁也猜不准,万一有什么变化,那之前的计划就都白费了,所有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害怕发生的,心里始终悬着一件事,十分沉重,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头。

朱允炆亲自去,虽然能提高一些成功率,可同时也意味着朱允炆承担了部分的风险,这让吕氏很是担心,生怕儿子受委屈,被陛下责备,心中不安,难以平静,十分忧虑,

眉头紧锁。

吕氏惦记着朱允炆,生怕他在御书房受了委屈,被陛下责骂,心里七上八下的,坐立不安,时刻注意着门外的动静,心神不定,连水都喝不下去。

黄子澄惦记着结果,这关系到他后续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他能否在朝中稳定地位,不能有半点差错,事情很重要,影响深远,关系到前途,关系到他的抱负能否实现。

房间里,十分安静,只有吕氏和黄子澄不断端起茶杯喝茶又放下的声音,显示出他们内心的急躁,连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动,压抑得让人呼吸困难,像掉进冰窟里,感到阵阵寒冷,气氛紧张,连侍女们都屏息静气。

茶水都已经反复换了好几次,茶汤都变淡了也无人在意,两人都心不在焉,心思完全不在喝茶上,精神不集中,完全无法专心思考,坐立不安,时不时交换一个担忧的眼神。

主要是两人喝茶太快,一会儿就喝完一杯,借此缓解内心的紧张,可越喝心里越焦急,反而更加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完全静不下心来,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里转来转去。

"殿下回来了!"

忽然听得门外宫人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安静,如同平静的水面扔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波浪,惊动了水中的鱼,让两人的心都提了起来,紧张得不行,不约而同地站起身。

吕氏和黄子澄纷纷猛地站起来,急着向外看去,恨不得马上冲出门去,迎接朱允炆,打听清楚,想知道结果如何,心情迫切,眼睛紧紧盯着门口。

而与此同时,朱允炆也已经到了门口,推门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眼角眉梢都透着高兴的神色,整个人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看起来心情很好,喜悦表现在脸上,连眼睛都在发光。

吕氏和黄子澄还没有来得及迈步出门,朱允炆就已经进来了,脚步轻快,显然心情很好,这让两人心中顿时踏实了不少,像放下了重担,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放下心来,相视一笑。

吕氏和黄子澄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了朱允炆的脸上,仔细看着他的表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试图从中看出些什么,观察脸色,想从他的表情中看出线索,猜测结果,心跳不由加快。

两人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朱允炆脸上那藏都藏不住的笑容,心中的重担这才落下,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互相看着笑了笑,高兴表现在脸上,终于放下心来,脸上露出喜色,眉头舒展开来。

吕氏看向朱允炆,试探着开口,声音带着一点发抖:"允炆,你皇爷爷.可是答应了?"

她紧张得连手中的手帕都捏得紧紧的,手指关节发白,显示出内心的紧张,忐忑不安,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朱允炆的嘴巴。

黄子澄此时也十分紧张地盯着朱允炆,连呼吸都停住了,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心脏怦怦直跳,像打鼓一样,等待着他的回答,集中全部注意力,身体微微前倾。

朱允炆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皇爷爷答应了。"

语气中满是放下心来的轻松,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眉开眼笑,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心情愉悦,声音都比平时响亮了几分。

当即朱允炆就将自己进入御书房之后发生的事情给黄子澄、吕氏生动形象地讲了一遍,语气中满是兴奋,连说带比划,将当时的场景再现,十分逼真,让两人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听得十分入神,不时发出惊叹。

黄子澄和吕氏两人听得眉头不停跳动,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心情随着朱允炆的讲述而起起落落,好像亲身经历一样,感同身受,完全沉浸在他的讲述中,神情专注,连茶水凉了都没注意到。

听完之后,两人都是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互相看着笑了笑,眼中的担心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喜悦,心里乐开了花,对这个结果感到十分满意,满脸笑容,连连点头。

吕氏笑道,语气轻松了许多:"看来陛下是支持我们的,这真是太好了。"

她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沐浴在春风中,心情变得愉快起来,眉开眼笑,连声音都轻快了许多。

"事实上本来就是这样,毕竟我们开学宫如果能从商人手中筹集到银两,对朝廷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好事,陛下英明,自然不会拒绝。"

黄子澄轻轻摸着胡须,点了点头笑道,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心中已经开始计算下一步的计划,思考着如何让利益最大化,筹划安排,准备大干一场,计划未来,脑中飞快盘算。

东宫这边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棣的府上,传递消息的下人走得很快,不敢有丝毫耽误,生怕误了重要事情,不停地赶往燕王府,不敢怠慢,额头上满是汗水。

既然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关系,那自然是要在第一时间互相通报消息,确保计划顺利推进,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整体,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后悔莫及,必须小心行事,紧密配合,互相照应。

所以在朱允炆回到东宫,吕氏和黄子澄知道了老朱答应当这燕王府学宫的祭酒之后,马上就派人将这个好消息传递

给了朱棣,生怕耽误了时间,影响后续安排,打乱整个计划,导致失败,让之前的努力白费,急忙传递消息,派了得力的人去。

朱棣收到消息之后也没有闲着,马上就命人将这个消息给散布了出去,一时间燕王府上下都忙碌起来,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个个脸上都带着兴奋的表情,喜气洋洋,对这个消息感到十分激动,互相议论,奔走相告。

房间里,只有道衍和尚和朱棣相对而坐,气氛安静,与外面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两个世界,一动一静,形成强烈的差别,特别安静,只有棋子落盘的声音。

两人中间摆着一个棋盘,上面是零零散散的棋子,棋局正进行到激烈的时候,黑白双方厮杀激烈,互不相让,胜负难分,局势十分紧张,难以分开,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

袅袅青烟在房间的角落飘荡,熏香的味道弥漫整个房间,让人心神宁静,暂时忘记了外界的纷扰,沉浸在棋局之中,心无杂念,专注于眼前的棋局,心静自然凉,与外界的炎热隔绝。

窗外传来蝉鸣,两人一边下棋一边随意地聊着,看似悠闲,实则各自心里都有想法,都在思考着接下来的安排,计划着未来的道路,深谋远虑,为以后做准备,暗中筹划,步步为营。

准确的说应该是朱棣在说,道衍在听,一边听一边专注地看着棋盘,时不时放下一子,动作从容不迫,显得很有把握,心中早有打算,神色平静,偶尔抬眼看看朱棣。

"这朱煐小儿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就多次看不起人,这次本王要给他个教训!"

朱棣语气愤怒,手中的棋子重重落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显示出他内心的不满,怒气表现在脸上,对这个事情很是生气,记在心里,眉头紧皱。

"老二他最是可恶,要不是他一直在这中兴侯的面前说老子要**,这会儿本王早就已经拉拢了中兴侯!"

说到这里,朱棣更是气愤难平,脸色都阴沉了几分,眼中闪过一丝凶狠,咬紧牙齿,对这件事记在心里,念念不忘,手中的棋子捏得紧紧的。

"昨日本王亲自前去祝贺朱煐这小子封侯,结果被拒绝进门,这真是极大的耻辱!"

朱棣握紧了拳头,手指关节发白,显然这件事让他记在心里,难以放下,念念不忘,心里始终惦记着,愤愤不平,感觉受到了轻视。

"既然你们先做了初一,那就别怪本王做十五!"

他冷笑着说道,眼中闪过一丝严厉的神色,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要给对方一个狠狠的教训,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对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