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丁营长的,是侦察连的孙连长。

这是一个长相普通扔进人堆里都记不住的汉子。

与丁营长的技术流不同,孙连长带来的,是战场上用血与火淬炼出的生存本能和观察艺术。

在这个没有卫星、没有夜视仪、没有热成像的年代,侦察兵就是部队的眼睛和耳朵。

“侦察兵,靠的就是眼毒、耳尖、心细、腿快、记性好!林初夏同志,体能你差点,但眼力、耳力、记性,我看报告说你都是顶尖的!那咱们就专攻‘看、听、记、辨’这四门硬功夫!”孙连长开门见山。

他的教学主打一个实践中出真理。

“你看那片地,观察三分钟,画出来。”孙连长指着营地附近的一个小山坡。

林初夏飞快扫视,铅笔在纸上疾走:等高线、地物、隐蔽点、逃生路、敌人可能埋伏的死角……

“瞅那边,十秒,说出特点。”孙连长带着她回新兵连的路上,突然指向某处。

林初夏闻言扫过去,瞬间捕捉:“十点钟方向,约两百米,独立歪脖树,树后反光,疑似两人,戴圆盔,背**!”

孙连长借来的录音机里传出各种战场声响。

“仔细听,AK是‘哒哒哒’,56半是‘砰—砰—砰’!吉普引擎轻快,卡车沉闷。炮弹声近了还是远了?”

孙连长播放一段就暂停,讲述着依靠声音可以判断出来的信息。

林初夏在嘈杂的背景音里努力分辨那一声压低的咳嗽、炮弹**的距离、**的远近。

孙连长面前一堆零碎物品快速闪过:磨损的水壶、带豁口的**、带着俄文的烟盒……不超过1分钟他就把东西用布盖上。

“说说那个军靴上有什么特征?”孙连长笑问道。

这几乎是林初夏的强项。

“军靴是黑色皮革加绿色帆布制成的,是标准的M国丛林靴,鞋帮上有粘着松针枯叶的泥土,说明这双鞋的主人刚从红松林方向过来。”

孙连长满意的点点头,又传授着战场“土”智慧。

“头戴圆钢盔,肩扛折叠托,八成侦察兵。

“双轮胎印,宽1.2米,吉普车,很有可能是军官座驾!

“天线多还带发电机响,不是指挥部就是通讯站!

“脚印新鲜带露水?人刚过。

“狙击手伪装再好,不自然的草色、长时间不动、一点反光就可能露馅。

孙连长像填鸭一样,恨不能把自己十几年侦察兵生涯积累的经验,在一周内全塞进林初夏的脑子里。

他很快发现,这个女兵的记忆力简直是个无底洞。

他随口提到的一个小技巧,一个冷门的地形特征判断方法,甚至是他抱怨某次任务时提到的一个地名,都被她清晰地记住并能在后续提问中准确复述。

孙连长离开时,眼神复杂,有惊叹,也有一种发现璞玉的兴奋。

自然,曲司令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侦察连一份言辞恳切、求贤若渴的报告。

最后一周,林初夏迎来了她最期待也最特别的导师——江见野。

终于有了光明正大朝夕相处的理由,两人心中都带着一丝隐秘的雀跃,但很快就被密集而严肃的教学内容填满。

江见野的教学,聚焦于情报工作的核心。

如何在信息的迷雾中抽丝剥茧,精准猎杀。

他带来了大量经过脱敏处理的“碎片信息:地方报纸的边角新闻、截获的只言片语的电文、不同渠道来源的冲突报告、边境哨所的异常记录、甚至是一些市井流言。

“剔除噪音,才能找到关联。

江见野的声音低沉,手里拿着一张报纸。

“这条边境走私新闻,结合这个哨所异常记录,加上那个看似无关的流言…指向了什么?

他引导她画出时间轴和人物网,将碎片可视化。

“我们要做的是抓住异常点、关联点、时间点,将他们串联起来。他训练她写情报摘要,要求一击中的。

两人经常在一起唇枪舌战的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林初夏从江见野身上学

会了“交叉验证”的重要性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来源的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