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晨曦如同薄纱,轻柔地披在太极殿的凌轩阁之上。微风拂过,凌轩阁四周的竹林沙沙作响,竹影在熹微的晨光中摇曳生姿,仿若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景元帝身着一袭玄色常服,腰间束着明黄色的玉带,独自一人伫立在竹林之中。

他负手而立,目光凝视着下方随风摇曳的竹林,思绪似乎飘得很远。最近朝堂之上,党争愈演愈烈,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搅得朝政乌烟瘴气。

而民间,黄河水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赈灾之事也困难重重。这内忧外患的局面,让景元帝心力交瘁。

就在景元帝沉浸在思索之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王安此刻却步伐匆匆,神色慌张地朝着景元帝的方向赶来。

王安来到景元帝身旁,确认四周无人后,才微微弯下腰,凑近景元帝,压低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地说道:“启禀陛下,虎门关传来紧急讯息,突厥十万大军压境!”

“什么!”景元帝闻言,不禁惊呼出声,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布满了震惊与忧虑。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突厥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他心中还残留的一丝平静。

“陛下,千真万确。快报刚刚送到,说是突厥军队来势汹汹,已经在虎门关外扎营,看样子不日便会发动进攻。”王安低着头,不敢直视景元帝的眼睛,声音中也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景元帝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鹰,他迅速转身,大步朝着凌轩阁内走去。王安急忙小步紧跟在后。进入阁内,景元帝径直走到书桌前,猛地坐下,随手拿起桌上的毛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迅速写下几道旨意。

“立刻传朕旨意,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诸位军机大臣即刻进宫,到御书房议事!”景元帝将写好的旨意递给王安,语气急促而又坚定。

“遵旨!”王安接过旨意,不敢有丝毫耽搁,转身便疾步而去。

景元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突厥此次十万大军压境,显然是有备而来。虎门关乃大燕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突厥铁骑便能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陷入战火之中,百姓又将生灵涂炭。

而如今朝中局势复杂,党争不断,在这关键时刻,能否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还是个未知数。

没过多久,诸位大臣便纷纷赶到御书房。众人一进门,便看到景元帝面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众人心中皆是一凛,赶忙跪地行礼。

“陛下,不知紧急召见臣等,所为何事?”兵部尚书刘宏率先开口问道。

景元帝目光冷冷地扫过众人,沉声道:“刚刚接到雁门关急报,突厥十万大军压境,不日便会进攻。诸位爱卿,可有退敌之策?”

大臣们闻言,皆是一惊,面面相觑。片刻的沉默之后,户部侍郎周元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若要应对这场战事,军饷恐怕……”

“哼!”景元帝冷哼一声,打断了刘大人的话,“事到如今,还提什么军饷!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突厥人踏破我大燕的国门吗?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筹集军饷,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吏部尚书赵大人也赶忙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派良将,统领大军前往雁门关御敌。”

景元帝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兵部尚书刘宏身上,“刘爱卿,你对朝中将领最为熟悉,你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李大人思索片刻,拱手说道:“陛下,臣举荐二皇子。二皇子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且勇猛无比,定能击退突厥大军。”

景元帝沉默片刻,并没有出声。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顿时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这看似简单的举荐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复杂的利害关系。

若是二皇子高成焕出战,一旦战败,那后果不堪设想。

边疆战事本就严峻,若再吃一场败仗,敌军必定长驱直入,王朝的领土将遭受更大的损失,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不仅会让帝国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更会极大地打击民心。百姓们对王朝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军队的强大和胜利。

一场败仗,可能会让他们对王朝的统治产生怀疑,民心一失,王朝的根基便会动摇。

而倘若二皇子高成焕出战并且胜利了,那同样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二皇子高成焕,一直以来也是雄心勃勃。

他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对兵法谋略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旦他在这场战争中获胜归来,凭借着赫赫战功,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必将如日中天。到那时,太子高成毅的地位就很容易岌岌可危。

皇位的继承向来是最为敏感的话题。

太子作为储君,虽已被确立多年,但储君之位未稳,觊觎者大有人在。

二皇子高成焕若立下大功,那些对皇位继承有不同想法的势力,必然会纷纷聚集在他的麾下。

他们会以战功为借口,为二皇子造势,要求重新审视皇位继承的问题。

而朝堂之上,本就存在着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派系,他们会根据局势的变化而选择站队。一旦二皇子的势力壮大,支持太子的势力必然会受到冲击,朝堂上的权力平衡也将被打破。

景元帝金乌西沉,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御书房的金砖地面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光影。景元帝疲惫地靠在龙椅上,轻轻挥了挥手,声音略带沙哑:“众卿退下吧。”大臣们面面相觑,虽有未尽之言,但也只能遵旨,鱼贯退出御书房。

待众人离去,景元帝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

窗外,宫墙高耸,红墙黄瓦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眉头紧锁,心中沉甸甸的。

突厥10万大军压境雁门关的军报,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虎门关乃北方重镇,一旦失守,突厥铁骑将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陷入战火纷飞,百姓也会生灵涂炭。

夜渐深,万籁俱寂,唯有御书房内灯火通明。

景元帝坐在书桌前,桌上堆满了各地军情急报和地图。

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在地图上比划着,试图寻找破敌之策。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憔悴的面容,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帝王,此刻也被这严峻的局势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景元帝便前往朝堂。

随着“皇上驾到”的高声传唱,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

景元帝登上龙椅,神色凝重。待众人起身,他缓缓开口:“突厥10万大军已压至虎门关,边关告急!”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

“这可如何是好?突厥此番来势汹汹,我军该如何应对?”一位年迈的大臣焦急地说道。

“是啊,虎门关关系重大,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这时,一位身着蟒袍的中年大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将领出征御敌。二皇子高成焕素有韬略,且武艺高强,多次随陛下狩猎练兵,深谙兵法之道。此次突厥来犯,正是二皇子为国立功、保家卫国的好时机,臣举荐二皇子挂帅出征!”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臣附议,二皇子英武不凡,定能击退突厥,保我边疆安宁!”“二皇子定能旗开得胜,扬我朝国威!”支持二皇子出征的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面露疑虑。一位清瘦的大臣站出来,躬身说道:“陛下,二皇子虽有才能,但毕竟年轻,从未真正上过战场,此次面对突厥10万大军,责任重大,是否该再斟酌一二?”

“此言差矣!”先前举荐二皇子的大臣立刻反驳道,“英雄出少年,二皇子既有才学,又有胆识,正是因为年轻,才更有锐气,更能奋勇杀敌。若一味求稳,错失战机,才是大错特错!”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争论不休。

景元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在想些什么。他深知,此次出征将领的选择关乎国家安危,必须慎之又慎。

二皇子高成焕确实聪慧过人,平日里对兵法也颇有研究,但正如那位大臣所说,他缺乏实战经验。可如今朝中老将,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驻守在其他重要关隘,难以抽调。

这一番权衡,让景元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的目光在大殿内缓缓扫过,试图从大臣们的脸上找到更多的答案 ,这场争论还在继续,而最终的决策,将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走向。

大臣们心中各自打着算盘。

那些与太子关系密切,一直以来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太子绑定在一起的大臣,自然是不希望二皇子出战。

他们担心一旦二皇子获胜,自己的地位也将随之不保。

这些大臣平日里在朝堂上全力支持太子,为太子出谋划策,协助太子处理政务,他们的荣辱与太子息息相关。若是太子地位动摇,他们在朝堂上也将失去靠山,甚至可能会被新的势力清算。

而那些一直以来对太子心怀不满,或是与二皇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心中则有着不同的想法。

他们或许希望二皇子能够出战,并且获胜。这样一来,他们所支持的二皇子就有了争夺皇位的坚实资本。

他们可以借助二皇子的势力,在朝堂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大臣在暗中观察着局势的发展,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表明自己的立场。

还有一些大臣,秉持着中立的态度。他们既不想轻易得罪太子,也不愿贸然支持二皇子。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太子还是二皇子,都是皇室成员,这场皇位之争,无论谁胜谁负,他们都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和家族的利益。他们深知,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一旦站错队,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们选择沉默,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