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王知府:我同方子期不熟,不相干
枯坐于堂,进行监考,确实有些乏味至极。
柳承嗣毕竟也是第一次担任提学官,宁江府院试亦是他主持的第一场院试。
所以很多规矩他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学会。
昨夜亦是彻夜不眠。
此刻虽有浓茶提神,可还是有些倦怠。
但是作为提学官,他若是在考场上睡着了,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王知府。”
“我素知宁江府乃文风昌兴之地。”
“不知本场院试,王知府可有看好的学子?”
柳承嗣随意攀谈道。
再这么枯坐下去,他真要睡着了。
“学政大人容禀。”
“这品学兼优的学子自然是有。”
“可若是一时间让我说出几个来,还真说不好。”
王知府打着哈哈。
他可不想被人诟病趁机在大宗师面前举荐自家子侄。
亦不想同柳承嗣交往太深,更不想承了柳承嗣的人情,那到时候自己岂不是要被打上‘舔靴公追随者’的名号?
王知廉素来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官声的。
“哦?是吗?”
“听说王知府前些日子,在府试中点了一个八岁稚童当案首?”
“可有此事?”
“此子,参加了本次院试否?”
柳承嗣此刻的心态倒是极好,再度开口道。
在来宁江府之前,他多多少少还是做了一些调查的。
毕竟是自己新官上任案临的第一场院试,可马虎不得。
“应当是参加了吧……”
“没想到学政大人还知道此子。”
“难不成此子同学政大人有旧?”
王知府不动声色道。
“那倒不是。”
“只是八岁的府案首,这名头确实够响亮!”
“王知府既然点了此子为府案首,那应当十分了解此人吧?”
柳承嗣仍旧一脸随意道。
“不熟。”
王知府摆头道。
在不知道这个柳承嗣的真实目的之前。
王知府的防备心还是很强的。
提学官柳承嗣微微一笑,此刻倒也没再多说什么了。
只是那双沉下去的眼睛中,充斥着一些晦暗不明的东西。
……
辰时。
照例。
由官员先念诵一遍题目。
随后胥吏将题目写在木板上,四处巡视。
若有学子看不清时,亦可提醒胥吏,将木板放置于考舍前抄录。
方子期扫了一眼题目,也就记住了。
院试第一场考四书文两篇,外加试帖诗一首。
这一点倒是同府试相差不多。
上午发放的考题就是两篇四书题。
第一道题: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道题出自于《孟子�9�9尽心上》!
是孟子天人观和心性论的核心观点,其中蕴藏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
大概意思就是,充分扩充自己的本心,不要被个人的私欲而蒙蔽!如此就能认识到自身所固有的善性!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善性后,自然也就能够推知到天之本质。
这句话的整体内涵其实本质上就是‘心、性、天’!如此贯通在一起。
这个过程重点在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在性和超越性!
孟子此举主要在提醒世人,道德并非只是人性的体现,更是人与天交流的重要桥梁。
孟子的此番学说亦是“心性论”的奠基石,是儒家‘内圣’之道的存在依据和发展框架。
理解了题目的本意后。
方子期稍加思索就动笔了。
“盖言尽心为知性之由,知性乃知天之渐也……”
方子期在破题时,紧扣‘心、性、天’的逐层递进逻辑。
重点突出‘由’和‘渐’二字。
意在点出‘心、性、天’存在的内在关联。
随后在做文章的时候,大书特书“尽心”是“知性”的前提条件,而“知性”则是“知天”的关键基础。
如此写法,既暗合题目中从内省到通天的一整套修养路径,又能从侧面烘托“性善”与“天德”相融合的深层内涵!
方子期之所以这样写,意在‘明题义而不发余蕴’!
这也是一种科举上的写作规范。
在八股文的破题中,必须要准确而清晰地点明题目的核心思想,让阅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主旨所在,但是又不能过于深入地展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