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惊天的数字!
黄子澄、齐泰、朱棣三个人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到一处,彼此凝视着对方,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三人笑容里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仿佛在这一刻,他们之间的想法完全相通,就像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三个人的心思连在了一起。
每个人的嘴角都微微向上弯起,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
窗户外边,是一片朦朦胧胧的夜色,远处的树木和建筑都隐没在黑暗之中,看不真切具体的轮廓和形状,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黑影在夜风中轻轻晃动。
黑影在黯淡的光线下时而拉长时而缩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夜色中舞动,偶尔有几片树叶被风吹落,在黑暗中打着旋儿飘向地面。
一阵又一阵的蝉鸣声和青蛙的叫声从外面的花园和池塘边传进来。
这边的声音刚刚停歇,那边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给这个夏夜增添了几分热闹。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属于夏夜的独特乐章,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明亮的月光从高高的天上静静地照下来,柔和地落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花草的叶片上,把整个庭院都映照得微微发亮,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轻纱。
月光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祥和,月光下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随着微风轻轻摇摆,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草叶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只不过因为燕王府的书房窗户和门都关得严严实实,一点缝隙也没有留下,外面的光线根本无法透进来。
所以黄子澄他们三个人其实并不能看到外面那明亮皎洁的月光,也无法欣赏到月光下的美景,只能凭着想象去感受外面的夜色,他们只能通过声音来猜测外面的景象,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夜的美景,想象着月光如何洒满庭院。
可是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人的心里面,却比外面那明亮的月光还要亮堂,还要觉得光明和温暖,仿佛有一团火焰在胸腔中燃烧,照亮了内心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
这种发自内心的光亮甚至让他们觉得比真实的月光更加耀眼,更加令人心潮澎湃,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
"本王仔细地思考了一下,我们燕王府学宫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赚到这五十万两银子,还真的要感谢老二他们在前面给我们指了路啊,要不是有他们先走了一步,我们也不会这么顺利。"
朱棣语气深沉地说出了自己的
感慨,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回荡,带着几分感慨,也带着几分得意。
朱棣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他的目光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黄子澄和齐泰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彼此都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懂心中的想法。
那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理解,他们微微点头,嘴角都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显然对朱棣的话深有同感,两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握紧了。
朱棣这样一说出来,黄子澄也就完全明白了他话里所包含的深层意思。
明白了燕王府学宫能够快速成功的根本原因,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仿佛有一道亮光划破了心中的迷雾,让他对整件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的眉头舒展开来。
为什么朱棣说要感谢朱樉给他们领路呢?
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黄子澄心中盘旋,他仔细思索着其中的关联,试图找出最合理的解释,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衣袖上的褶皱。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之前的想法和思路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完全看清形势,把问题想得太过复杂了,总以为后来者就一定会处于劣势,却忽略了其中潜藏的机遇,他们的思维被固有的观念束缚住了。
他自己之前所想的,只是觉得和稷下学宫相比较起来,燕王府学宫是属于后面才办起来的,是一个后来者,总觉得会处处不如人,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限制,难以取得同样的成就,这种想法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后来办起来的那一个,自然是没有最先开创的那一个那么会赚钱的嘛,这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的人,当然是能够享受到最大最多好处的那一个。
后面的人跟着前人的脚步,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地过河,虽然所要面对的风险比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小了不少,但是同样地,能够得到的收益也跟着降低了不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黄子澄原本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像一棵老树的根须深深扎入土中。
从根本上面来说,黄子澄心里面这样去想,其实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这种想法在一般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常理,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有些遗憾。
可是他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宣传所带来的巨大效果!这个效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是他们始料未及
的,就像是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去。
当稷下学宫重新开办的计划刚刚被宣传出去的时候,那些商贾们一个个都是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他们心里面虽然有些蠢蠢欲动,很想去尝试一下,可是他们却又不敢真的去尝试,害怕会有什么风险,担心自己的钱会打水漂,所以都在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做出决定,他们的手指在算盘上拨来拨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和这种开办学宫的模式相比较起来,稷下学宫确实是那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的,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新模式的人,承担了最大的风险,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像在薄冰上行走那样谨慎。
但是同样地,从那些商贾们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也是在挑选一个第一个敢站出来去吃螃蟹的人,他们需要仔细地考虑这里面所存在的风险,他们会犹豫不决,会不敢轻易地做出决定。
这是很正常的心态,谁都不想当那个吃亏的人,毕竟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的钱袋紧紧系在腰间。
而燕王府学宫却不需要像稷下学宫那个样子,有了前些日子稷下学宫重新开办所带来的成功例子在前面作为榜样。
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一传出来,之前那些因为名额已经满了或者因为价格实在是太高了而没能进入稷下学宫的商贾们,一听到燕王府学宫就要开办的消息,立刻就主动找上门来了,生怕再次错过机会,表现得十分积极,争先恐后地前来咨询和报名。
他们的马车把燕王府前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情况也就导致了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一传出来,短短一天的时间里面,朱棣这边就已经卖出去整整十个名额,赚到了整整五十万两银子的情况出现!
这个速度之快,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连朱棣都有些不敢相信,仿佛做梦一般。
不过和朱煐所开办的稷下学宫比较起来,燕王府学宫这五万两银子一个的名额,毫无疑问就显得便宜了许多。
没有那么高的价值,看起来似乎低了一个档次,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就像普通玉石与美玉放在一起比较那样明显。
筹集资金的速度快,并不能够代表所获得的利润就大,从真正的利润总额这个方面来说,毫无疑问是朱煐所开办的稷下学宫要更加厉害许多,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毕竟单个名额的价格相差悬殊,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边是五万两银子一个的便宜名额,另一边是四十万两银子一个的十
分昂贵的入学名额,这两个价格相差甚远,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就像麻雀与凤凰比美那样差距明显。
两边所能够获得的利润,几乎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就像小溪流与江河之间的差距那样明显,一个细细流淌,一个汹涌澎湃。
不过此时此刻,他们三个人并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也没有在意这些差距,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被眼前的成果冲昏了头脑,像喝了美酒那样陶醉。
不管是朱棣,还是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三个人虽然都是能力十分出众,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流传千古的人物,都有着过人的才华,不是等闲之辈,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三个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是一个愚蠢的人,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有着过人的智慧,思维敏捷,见识广博,他们的眼睛都透着睿智的光芒。
可是当事情涉及到经济学,涉及到做买卖这个方面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算起账来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显得有些外行,不太懂得其中的门道,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那样蹒跚,他们的手指在账本上移动,却总是算不对数字。
这和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有没有才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单纯就是因为他们三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面,还没有扩展到这一个方面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才会显得生疏,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的眉头因困惑而皱起。
朱棣心里的想法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用比较低的价格来出售名额,先尽快地弄到钱,这样就能够在自己父皇面前好好地出一出风头,顺便也能够把父皇交代下来的任务给完成。
同时手里有了钱之后,也能够稳稳当当地推进后面的那些建设工作,不至于因为缺钱而停滞不前,影响进度,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规划着未来的工程。
至于像什么利润率是多少,什么名额会不会贬值这样的问题,根本就就不在他所考虑的范围之内,他完全不去想这些事情,觉得那些都不重要,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资金问题,他的目光只盯着那堆白花花的银子。
毕竟他是一个王爷,并不是一个专门做生意的商人,不需要像商人那样精打细算,凡事都要计较得失,他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和面子问题,他的腰板挺得笔直,显露出王者的气度。
这就好像你让诸葛亮来到现代,和你比试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一样,这是完全不公平的比试,
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双方所处的时代不同,掌握的技术也不同,一个羽扇纶巾,一个面对键盘。
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诸葛亮,哪怕他再怎么样聪明,想要学会在电脑上打字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你却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巧。
这样双方进行比试,你肯定是会获得胜利的那一个,这是毫无疑问的,结果显而易见,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不如你,他的智慧在另一个领域闪耀。
这并不能够证明诸葛亮就是一个愚蠢的人,单纯只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面,还没有覆盖到这一个方面而已,仅仅是这样罢了,和他的智商完全没有关系。
并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智慧,他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已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事情偏偏就是这样巧合,不管是朱棣,还是黄子澄和齐泰,他们都并不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对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做出不够明智的决定,他们的决定基于有限的认识。
甚至他们三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是亲自做过生意的,都没有经商的经验,对商业运作一窍不通,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那样,他们的手只握过笔和剑,没有碰过算盘。
如果是一个有着丰富做生意经验的商贾,或许他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依靠着他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凭借着他的本能,也是能够察觉到这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够看出其中的门道,知道该怎么避免吃亏,这是经验赋予他的直觉,他的眼睛能看透买卖的奥秘。
可是十分明显的是,他们三个人里面,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经验,都没有经商的天赋和直觉,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问题,他们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
虽然他们三个人对于做生意里面的那些门道和讲究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像个门外汉,对商业运作的规律一知半解,他们的谈话中很少出现商业术语。
但是他们三个人对于已经到手的那五十万两银子,却是有非常清楚的概念的,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足以让人心动,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他们的眼睛在看到银票时闪闪发光。
这笔钱哪怕是对朝廷来说,都是一笔不算小的数目了,可以办成很多大事,解决不少问题,比如赈灾、修路、建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银子能养活数万军队一年。
也就是之前朱煐开办稷下学宫的成
功例子在前面作为对比,让人们有了心理准备,要不然的话,光是燕王府学宫所筹集到的这五十万两银子,就足以让整个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了,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朝堂上会掀起波澜。
书房里面。
蜡烛的火光在轻轻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忽明忽暗,给房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三个人的影子随着火光晃动。
檀香静静地燃烧着,一缕缕青色的烟雾缓缓上升,在书房里面缭绕不散,整个房间里面都充满了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香气,闻起来十分舒服,让人心神宁静,有助于思考问题,那香气淡淡地弥漫在空气中。
宽大的书房里面只有朱棣、黄子澄和齐泰三个人,没有其他的仆从和侍卫,显得格外安静,只有他们三人的呼吸声和偶尔的说话声打破这份宁静,他们的私语声在房间里回响。
此时此刻,他们三个人的心里面都是十分激动和兴奋的,难以平静下来,脸上都带着笑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们的手因兴奋而微微发抖。
五十万两银子已经实实在在地到手了,这个数字,足以让他们三个人感到满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比想象中要好得多,就像意外捡到了宝贝那样令人欣喜,他们反复确认这个数字。
这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们三个人原本所预料的结果,比他们想象的要好得多,让他们喜出望外,仿佛中了头彩那般幸运,他们的声音因激动而提高。
沉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三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没有人说话,各自想着心事,房间里只能听到蜡烛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那声音轻轻作响。
"本王准备现在立刻就进宫去!"
朱棣忽然开口说话,打破了房间里那一片沉寂的气氛,声音中带着迫不及待,显得十分急切,仿佛一刻也等不及了,他的脚步已经转向门口。
一边说着,朱棣一边转过头来看向站在旁边的黄子澄和齐泰,目光在他们脸上扫过,似乎在寻求他们的认同,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他的眼神中带着询问。
黄子澄和齐泰听了朱棣所说的话,眉头都不由自主地向上挑了挑,显得有些惊讶,没想到他会这么着急,在这个时间点就要进宫,两人的手不约而同地握紧了。
两个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之后,黄子澄点了点头说道。
"确实是应该进宫去一趟,既然学宫有了这么好的消息,自然应该去通知陛下这位学宫祭酒一声,让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