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孚很快意识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不知怎的,他此时竟有些同情那个曾经试图闯宫夺位的三哥。
秦贵妃所生的三皇子,风光了一世,背地里却是这样的惨淡。
连他最为信任最为亲近的门客都如此对他……
姜孚垂下眼,指腹在帝师的手背上轻轻擦过。
“我比他要幸运。”
他的老师一直是全心全意向着他的,帮他挡住了所有风雨,从未有一刻背过身去。
沈厌卿哽了一下,还是接了这句话。
“嗯。”
“但……明子礼也只是迫不得已。”
……
做最风光的皇子的属下,自然就可以做最风光的门客。
明子礼在一众蜉蝣卿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他从惠王那接过其母家的影响势力,又帮着惠王处理在他身上押宝的朝臣关系。
最为辉煌之时,在这位首席门客手中,可以说是掌握了仅次于皇帝的权力也不为过。
姜十佩和姜孚一样,好像从不知道什么叫猜疑。
只将到手的东西都分给他,与他一同分担或是享用。
而明子礼也从未让自己的主子失望过,兢兢业业,从无二心。
唯独在沈厌卿这件事上除外。
或者说,明子礼向惠王隐瞒的是每一位蜉蝣卿都有武功在身的事实。
这是很严重的背叛,当然也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惠王最终死于蜉蝣卿沈叔颐之手。
蜉蝣卿这件事,向来不能挑明。
但提醒自己的主子小心其他皇子身边的人,告知他谁有武功在身,并不算什么难的事情。
凭惠王对他的信任,明子礼甚至不需要捏造什么消息或是证据,仅仅说一句话就能让惠王信服。
这样简单容易的事情,明子礼偏偏不做,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故意隐瞒。
这样一件荒唐又渗着血的事情,实际上表明的是先帝的态度:
蜉蝣卿这个组织,除了辅佐各自所认主的皇子之外;
每一个人,都是一把用来杀死惠王的刀。
惠王并不是一定要死。
他是位优秀的皇位继承人,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都对得起这个描述。
但他背后秦家滔天的势力,几十年来折磨得先帝日日提心吊胆,痛不欲生。
先帝也就不得不对这个儿子设下最高的提防。
惠王想要活着,也很简单,只有一个条件:
明子礼活着,且在他身边。
这位二十二岁时就与惠王相识的门客首席,身上背负的是比其他蜉蝣卿沉重数十倍的责任。
他必须要将自己磨砺成最锋锐的那把刀,才能挡住其他同门对他主子的虎视眈眈;
他也必须要有最忠诚的心和最强的能力,才能控制住惠王母家对权力对惠王的侵蚀。
他确实做到了。
只要他活着,只要他还站在姜十佩身边,操控好那些势力,维护好他们两个,姜十佩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但如果他死了呢?
“傍身护卫的客卿死了,皇子又岂能孑然独存?”
奉德十三年姜采薇死前所下的定论,终于是一语成谶。
而且应在姜十佩身上,比其他皇子身上都更加快,更加急。
明子礼不能违抗,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他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他作为先帝插在惠王身边的棋子,代表着皇权对皇子的辖制;
而秦家也并不像表面那样的本分,始终在试图借着分与惠王的势力插手进来。
倘若惠王继承大统,却没有明子礼这死忠于皇家的蜉蝣卿在侧,三年之内秦姓外戚必成大患。
秦家能把惠王托举上去,自然也能够把他拖下来。
沈厌卿始终在想:
是不是为了这一点,师兄最后才要不顾一切反扑,背叛前主试图刺杀先帝和贵妃呢?
他必须要活着,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因为只有他留下来,惠王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明子礼一生都在这样的抉择之中挣扎。
他全心全意地辅佐惠王,却始终瞒着那个要命的问题;
他以绝世的武艺贴身护卫着惠王,却不能以任何方式阻拦同门最后对其性命的收割。
蜉蝣卿为的都是一件事——为了自己的主子,也为了这社稷。
明子礼作为天家的奴仆,不能坐视江山改姓;
作为惠王的门客,不能在其注定将来被外戚废弃的境况下袖手。
这矛盾无解地缠绕了惠王二十二年,最后成就了他的对手们给他的致命一击。
因为在先帝眼中,仅在作为外戚的自觉的这一点上,他亲手扶起的杨家就比盛名绵延八百年的秦家强了成千上万倍。
这不是偶然,这是杨金风、杨琼及杨戎生两代人算计的结果。
为了保全自家,也为了更长远的利益,甚至可以说是真的掺了一点对先帝的忠心、对这大楚天下的责任感。
大楚开国二十六年,杨家始终维持着羸弱又没有出息、只知奉承皇帝苟且求生的表象。
他们做小伏低,任他们的继承人长成纨绔;
而在宫中,他们却为先帝奉上了唯一能与惠王抗衡,举世无双堪称惊才绝艳的人选。
——姜孚。
……
姜孚眨了眨眼,显得有些窘迫。
“我竟不知,父皇母后及舅舅他们有这样看重我……”
沈厌卿拍拍他的手:
“所以我才一直说,陛下是天命之人。”
……
杨家看起来温温吞吞,做的事情却没有一件不带着决绝的狠劲儿。
前朝的末帝说杀就杀,自告奋勇替先帝扛下了不知到底存不存在的报应,让先帝安睡十几年;
杨琼生下皇子,也说不看就不看,作为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拒之门外十年整,硬生生把先帝旺盛的疑心削得一点不剩;
奉德十五年关于北伐的争论中,杨戎生一得了妹妹的信,就立刻把自己的嫡长子打包送到余家说亲:
陛下担心我们站队站的不够踏实吗!我们直接用姻亲捆死了!
几乎每件事的背后,都是他们以仅仅二代积累的蝼蚁之姿对抗那个庞大世家的尝试。
原因无他:
这样能让皇帝高兴。
只有皇帝高兴了,他们这依附皇帝起家的小家族才能昌盛下去。
而且只要选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的余地。
从姜孚落地的第一天起,杨家就不得不举家调动精力,绞尽脑汁提防起任何来自秦家的明刀暗箭。
毕竟皇子这种东西,生下了又不能撤回;
姜孚的降生,也是在先帝的期许之下的。
杨琼在皪山上曾和鹿慈英及沈厌卿说过几句闲话:
“他说要和我说点掏心窝子的。”
“我说请放,他就说:”
“他想要一个儿子,最好母家势力够大够强够忠心,能抵得住秦家。”
“但又得保证毫无野心,孩子降生后绝不插手,不干涉皇家的事。”
鹿慈英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