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战地医院

看着那些康复中的士兵,躺在干净整洁的病房里,有专人照料饮食。

他们忽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充满了血腥和恶臭的伤兵营。

这里,更像是一座……医学的圣殿。

而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还在后面。

在秦源的力排众议之下,李世民最终同意,对那些被俘的高句丽伤兵,也进行同等的医疗救治。

当第一批高句丽伤兵,被小心翼翼的抬进这座挂着红十字旗帜的医院时,他们是绝望的,麻木的。

他们以为,自己即将迎来的,是折磨和死亡。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干净的伤药,温暖的食物,和唐.军医生那双虽然隔着手套,却依旧能感受到温度的手。

一名高句丽的百夫长,他的手臂在战斗中被雪纹钢刀砍中,伤口深可见骨。

他本以为自己死定了。

但现在,药王孙思邈,这位在大唐被奉若神明的老神仙,正亲自为他清洗着伤口,用精湛的手法,为他缝合着断裂的肌肉。

老人家的动作很轻,很专注。

那名百夫长,看着老人慈祥的眉眼,看着周围那些忙碌的唐.军医护,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他的哭声,感染了整个病房。

所有被救治的高句丽伤兵,都流下了眼泪。

他们被这种,超越了国仇家恨的人道主义精神,彻底的击穿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无法战胜的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不仅有最锋利的武器,更有最仁慈的心。

征服人心,有时候远比攻城掠地,更加重要。

捷报,如同长了翅膀,飞回了长安。

整个大唐,都陷入了狂欢的海洋。

秦源,也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家书。

信是程处默派心腹快马加鞭送来的,里面有厚厚的一沓。

第一封,是青萝写的。

小丫头的字,依旧娟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担忧和牵挂。

她问侯爷在前线,吃的好不好,睡的暖不暖,有没有受伤。

她说她每天都会去长安的寺庙里,为侯爷祈福。

她说她亲手做了侯爷最爱吃的桂花糕,可惜,送不到那么远的地方。

秦源看着那些质朴的文字,眼前仿佛浮现出小丫头那双,总是亮晶晶的眸子。

在铁血肃杀的战场上,这一封充满烟火气的家书,是他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第二封信,则来自晋阳公主。

这位聪慧的公主,在信中,除了对大军的胜利表示祝贺之外,更多篇幅,都在讲述她在长安所做的事情。

她告诉秦源,她已经按照他临行前留下的图纸,在长安城里,组织了数千名官宦家眷和民间妇人。

她们日夜赶工,已经制作了数万个,用以防疫的棉纱口罩,和堆积如山的,用以包扎伤口的干净绷带。

第一批物资,已经装车,正星夜兼程的运往前线。

公主在信的最后写道:“君在前线,守土开疆。妾在后方,安民济伤。虽隔**,心意相通。愿君珍重,凯旋早归。”

秦源捏着那封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是一种,超越了儿女私情的,更高层次的灵魂共鸣。

他知道,晋夕公主是真正懂他的人。

战争,摧毁了辽东城,也让城中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堆积如山的民政难题,秦源没有采取简单的开仓放粮。

他深知,单纯的施舍,只会养出懒人和乱民。

他推出了,后世被证明了无数次的,最有效的救灾方案—以工代赈。

他以定远侯府和唐.军后勤部的名义,张贴出布告。

雇佣城中所有有劳动力的百姓,参与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来。

清理街道,搬运尸体,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房屋。

而报酬,不是冰冷的铜钱,而是最实际的,粮食,布匹,和食盐。

这个举措,瞬间就点燃了整个辽东城百姓的希望。

他们蜂拥而至,积极的参与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

因为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