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诸事不宜。
早间吃罢饺子和汤圆,佟宛宛便窝在书房的罗汉榻上,手边是各式各样的戏册和话本子。
说起来,任何一个时代,这种精神食粮大抵都是不缺的,只是大多数都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到后世的极少。
宫里的戏册、话本等物,每三月更换一回,每回都有新戏,只是歌功颂德的偏多,没有民间的那么狗血。
佟宛宛自是不乐意天天看‘包饺子’的,是以身边这些话本子都是豆蔻特意叫人从宫外送进来的,不仅有鬼怪神学,还有冤案昭雪,甚至还有前朝皇帝的风流轶事,五花八门,样样俱全。
今日,她看的便是一个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的戏说。
书中说,一个种瓜为生的八十岁张姓老头找媒婆说亲,媒婆为他介绍年龄相配的,他不愿,直言只要十八岁的女子。
媒婆爱财,看在喜钱的份上倒也没说什么,况且只要这老头肯出钱,自然有那家贫、吃不饱饭的人家凑上来,结果那老头非要娶刺史家的小女儿,且不说门不当户不对的,便是一个快入土的老叟如何去配那妙龄女子,她自是不肯应的。
那老头许以重利。
媒婆看在钱的份上,打算晃荡一圈应付老头,见到刺史家的人便将这些俱实相告。
刺史听了这话,立刻要将人打出去,即便如此仍不解气,便说了一个老头不可能实现的理由——若想成亲,需得十万两白银。
谁知媒人回去一说,那老头立刻应了下来,带着不知从哪儿的银钱,便到刺史府上求亲,刺史本就是搪塞之语,哪里肯愿意,那老头倒也不吵不闹,只从怀里掏出个瓜,而后当街一剖,从瓜里牵出了个美娇娘来。
众人大惊,再回去看,只见刺史府上的大姑娘已经不见了人影。
又过了几年,刺史府上落败,凤凰落毛成了鸡,连饭也吃不饱,却在溪边遇到一广阔宅院。
院内,那老头顶冠穿履、佩剑执圭,竟是诸侯之象,又见当年刺史之女,凤冠霞帔、珠履长裙,一时间,众人痛哭流涕,只恨当年有眼无珠。
张公大度地原谅了他们,只说刺史之女乃天上玉女,思凡下界,他假借婚取之名,护玉女纯真,世人肉眼凡胎,不识真神,自然无错,说罢,招来白鹤,腾空而去。
佟宛宛用地铁老人看手机的神情看完了这个话本,没想到‘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的这种套路,清朝就开始流行了。
这倒也罢了,只是老头那戏法,真的不是在用特殊方法拐卖妇女?好,假设当真有神仙,为何那神仙偏要化身八十岁老头,以婚嫁之名,行折辱玉女之事。
简直就是毫无逻辑的伪人文学!
佟宛宛正疯狂吐槽,却听外面传来孩童说话的声音,脚边的百岁更是坐直身子,连叫两声。
正是茉雅奇回来了。
她连忙将话本子藏在迎枕后,她作为成年人看看猎奇之物,无伤大雅,但三观还未行成的孩子可不兴看这种晦气东西。
“咱们小公主回来了”,佟宛宛清了清嗓子,“累不累?今日在上书房学了什么?”
上书房是龙子凤女们接受教育的地方,但大阿哥养在宫外,太子由康熙亲自教导,那里便只有两位公主常驻。
待到张太医说茉雅奇的身子好转之后,佟宛宛立刻便将人送去了上书房。
一来,小孩上幼儿园天经地义,二来,公主和百岁一样粘人,偏生一人一狗还有些不对付,都围在身边时,她还真有些承受不住。
茉雅奇先是规矩行了一礼,然后悄无声息地用脚将百岁推到一侧,才将手中的纸展开,“佟娘娘看,是儿臣刚画的消寒图”。
佟宛宛定睛一看,只见洁白的宣纸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梅花的脉络,且梅树分九枝,每枝九朵梅。
冬至被叫做交九或者是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有九个“九”,更有“九尽桃花开”的说法。
九九消寒图便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数九’之法。
“画得真好”,佟宛宛不遗余力地大力夸赞,况且,小姑娘画得确实很好,不仅有形,还有意,她欣赏片刻,又道,“叫刘保贵裱起来给你挂在房间里,可好?”
她从小到大得到的奖状都被爸妈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次外人一来,定是要夸赞一番的——当然,尴尬是有的,但偷偷的开心也是真的。
茉雅奇将宣纸铺在桌上,两边用镇石压住,“不急,儿臣想与一起佟娘娘,为画添色”。
佟宛宛自然没有不愿意的,母女二人共同执笔,一个画树下奇石,一个画树梢之花,为这九九消寒图增添了第一抹色彩。
做罢正事,离午膳还有些时候,佟宛宛便就着房中的炭盆,烤上了蜜薯、甜橘,又配上板栗、红枣,片刻功夫,整个景仁宫的上空都飘着淡淡的甜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