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咱大清的文人们在中举后,为了能够早日上任补空缺。

往往会借京债,借了权贵们的钱去活动权贵。

再让权贵发话,让自己早点上任。

如此一来,咱大清的官员还没上任之前屁股上就有了一大堆高利贷。

上任之后该干嘛自然不言而喻了。

哪怕是清廉的官员为了还京债也不得不刮起地皮。

这堆阎王债可是万万不能拖欠的。

人家放债的不是亲王就是郡王,最差的也得是贝勒、贝子。

要是再次,那可就没资格了。

就这实力,不要说杨文越这个小小的的知县了,就算是知府、道台,甚至是巡抚、总督,他们也不敢不还啊!

说到底这些王公贵族们是主,地方官员哪怕做到了总督可终究还是奴啊!

这主子的债,奴才们敢不还吗?

在这种情况下,咱大清地方官员其实都是满清贵族的打工人。

是他们敛财的工具。

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知府刮了几年地皮后,一算账结果发现自己还亏了的情况!

这高利贷利滚利的,要是刮地皮的水平不够,几年官当下来咱大清的官员真的得亏啊!

所以咱大清的官员也难啊!

米脂知县杨文越虽然不想再额外添加老百姓的负担。

可是自己屁股上的阎王债又不能不还。

还有知县衙门的一大堆人,自己组织的这个班子,这么多人的吃喝啦撒也得他这个知县想办法。

一个县令一年才几十两银子,但是开销再怎么省也得上万两起步。

所以还能怎么办,只能再苦一苦百姓!

“再苦一苦米脂百姓,再加两万粮饷!”杨文越咬牙道。

“知县大人仁慈啊!”师爷叹气道。

这两万粮饷除去京债和知县衙门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后就没剩什么了。

咱大清一个县就那么几个编制。

靠这几个人只怕连县城都控制不了。

所以衙役、文书都得杨文越自己来组织。

这些人要是不给粮饷米脂的县衙就直接瘫痪了。

就这样,沉重的摊派经过层层加码后落在了北方各省的老百姓。

靠着摊派和增本减折,满清恢复了因为江南等地丢失而丧失的财政收入。

看似拥有了维持军队,甚至进一步扩充至三十万披甲的能力。

只不过如此沉重的赋税,注定是饮鸩止渴。

就像崇祯因为钱粮不够,选择加征三饷。

并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势大,进一步恶化财政一样。

满清的这种行为也导致了它在北方统治的岌岌可危。

只不过没有加派,满清根本养不活军队。

而加派之后至少能够暂时养活和扩充军队,拥有最后一搏的能力。

所以在权衡利弊后,满清最终走上了崇祯曾经的道路。

在加派之后,不仅维持了军队还竭力编练新军。

一是为了和孙可望等人决战。

二是为了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

做好应对第二年老百姓残余的粮食食尽后注定会发生造反的准备。

咱大明只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力度不够。

要是崇祯能够把从老百姓头上刮上来的钱粮全用在老百姓的头上。

足粮足饷的明军会镇压不了老百姓吗?

哪怕是半饷,也不至于让老百姓给推翻了啊。

咱大清就不同了,虽然同样存在着贪腐问题。

但绿营兵好歹也能领一些粮饷,维持一定的战斗力。

虽然等到明年老百姓的大规模造反是注定的,但是满清却不认为北方各省的老百姓有能力推翻自己的统治。

毕竟几十万军队在手,只要有一定的战斗力老百姓就翻不了天。

可是满清的生死并不取决于北方各省的义军,而在于几大汉人巨头的手中。

正当鳌拜这位老将竭尽全力击败李来亨之时。

孙可望却在江南展现出来一片生机。

“国主,秋收在即,各地的吏员都已经安排妥当。”

“六镇大军以及收编和绿营兵、义军也各自驻守地方,今年的秋收不会有问题!”万年策两眼放光道。

江浙地区的一百多万顷耕地待秋收后足以产生两亿石以上的粮草。

这么大的体量,就算孙国主只收一成半那也是海量的收入啊!

再加上江南繁荣的商业、手工业,行政六部进了这么一个福地,不刮个几千万出来都对不起行政六部的招牌!

“孤不担心孤的赋税收不上来,孤只担心士绅们是否给老百姓减租减息!”孙可望缓缓开口道。

他的一成半虽然算下来是满清赋税的数倍。

可是实际上他在江南收得未必会比满清多。

满清在江南和浙江的税收大约是银八百万两,粮食四百万石。

这一千二百万粮饷占据了全国赋税的一半左右。

但是满清到手的是一千二百万,过贪官污吏们的手后落在江南头上的具体是多少就不得而知的。

就咱大清官员的尿性,只怕比孙国主的一成半只多不少。

总的来说,满清皇帝不如北京城的那群达官显贵。

北京城的达官显贵不如全天下的贪官污吏。

满清皇帝、达官显贵、贪官污吏全加起来也不如地方上敲骨吸髓的士绅。

孙国主所建立的政权在前三项上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极限。

崇祯的三饷收下去收出了一个天怒人怨。

但在行政六部的强大效率下即便收个一成半,落在老百姓头上的也不会多出什么。

只是话虽如此,一成半还是有点高的。

所以士绅们得好好地限制一下。

不然士绅们收个七八成,孙国主再一成半下去,江南的老百姓就该起来造反了。

这孙国主的一成半又不能少,只能让江南士绅每顿饭少几个菜了。

“请国主放心,有六镇雄兵在,江南根本乱不起来!”万年策冷笑道:

“昔日国主在云南只给士绅一成,在贵州更是把士绅们给踢了出去。”

“后面到了广西,又只给士绅们一成,可是有数万雄兵在,这些地方的士绅都只能乖乖地俯首。”

“江南文弱之风已久,两广士绅尚且如此,他们又能干什么?”

“依我看国主就算只给两成甚至是一成,江南士绅都只能乖乖夹起尾巴做人!”

孙可望闻言微微点头,别看两广士绅在规模上不如江南士绅。

可论起战斗力和血性,两广士绅无疑比江南士绅强太多了。

孙国主现在在江南有雄兵六镇,另有收编的绿营和义军数万人。

要是江南士绅敢不服,不用驾前军出手。

光是绿营和义军就足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曾经屠遍江南的绿营先不提。

在太湖等地坚持抗清的义军们大多是奴仆出身。

江南奴变可是令这些士绅闻风散胆的存在。

钱达这些奴仆历史上在太湖坚持抗清到了1672年。

后面诈降让自己的部下逃走,随后绝食自杀。

无他,不欲为奴耳!

均人也,奈何以奴呼我?

以鼎革故,奴例何得如初?

这些大名鼎鼎的口号可都是这些义士们的坚持。

江南士绅要是敢耍什么花招,孙可望就直接开门放钱达。

直接让这些奴仆出身的义军咬死这群衮衮诸公!

“梁诚。”孙可望呼唤了一声。

“微臣在!”梁诚拱手道。

“秋收之时,把锦衣卫全撒出去,士绅们若是敢抗拒新政。”

“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孙可望淡淡道。

“请国主放心,此时我亲自去办,必让江南百姓感受到国主之恩!”梁诚拱手道。

“嗯……!”孙可望微微点头。

江南士绅就这么着了,连四千八旗和两万绿营披甲都打不过的货。

孙国主已经足够重视,眼下比起他们更重要是要整顿军务。

“江南秋收在即,孤的岁入将远胜昔日,我五军二十二镇也是时候扩军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

这江南都已经拿下了,海量的钱粮指日可待。

此时不扩军更待何日?

“孤决议,驾前军每人的军饷每月上升半两,江南不同于两广,更不同于云贵。”

“孤手头宽裕了,也得让兄弟们沾沾光!”

“国主高义!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