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高大的一排桉树下,一名女子垂落地面上,两眼紧闭,不省人事,树杈透过的碎裂阳光,正打在她白如凝脂的脸庞上,梁知远伸手尚未来得及托住沈书韫,她便从眼前好似泥鳅一般迅速滑向地面。
亦正如她接下来的命运一般,不知滑向何处?倘若一旦方向不对,便如这般滑落地面,任凭别人如何眼疾手快,都无济于事。
见状,梁知远迅速伸手将其抱在怀里,沈书韫此刻的温度于他而言,是灼热的,滚烫的,她在他的怀里随着跑动的步伐上下左右晃动不停……
不一会儿,医馆内一名大夫正在看诊,一旁的梁知远一脸严肃,“老夫方才已为娘子施针,回去切不可熬夜,一来熬夜伤身,二来不利于孕育子嗣。”
梁知远听岔了一般,“孕育子嗣?”大夫已然误解了二人的关系,但梁知远并未想着解释,微微转眸看了一眼大夫默认了。
在这个男女授受不亲的世道,哪有光天化日之下,男子抱着女子这么满大街跑来找大夫的?除非是兄妹或夫妻关系,可梁知远并未同大夫唤过一声妹妹,这般看来,医馆大夫误会二人的关系亦是情理之中。
“梅花苑”内柳摇金、苏二娘此时因沈书韫忙得不可开交,打脸水的打脸水,熬药的熬药,还有阿香亦不忘守在沈书韫跟前,不住地替她祈祷。
自从太子倒台,项施琅被皇帝暂停朝务,大理寺卿郑奎文被三法司会审,喻道成亦向皇帝提交了回乡养老的辞呈。
喻道成在官场几十年,深谙换储之际亦是各路人马最危险时候,他已为自己的家人铺好路,想在晚年博得全身而退的结局,于是,替自己做了这般打算。
重阳节的前三日,临京城官蜀区被一股庄重而忙碌的气息笼罩,礼部蜀衙内,香炉青烟萦绕,熏得人呛口。
属官们手里抱着《南朝礼集》和《祀仪典则》,往一张巨大的案几铺开,众人核对的正是重阳“祭三皇”“迎秋祀”以及“登高享宴”繁复仪注流程。
每一环节,从卤簿仪仗的序列、乐舞生的数站位,到祭品陈设的顺序以及方位,还有赞引官
的唱词,都需要仔细校对,不能有一丝错误与疏漏。
堂上几位头发花白的主事,手里都清一色地拎着一副琉璃镜,指尖划过泛黄纸页,嘴里念念有词,两鬓稀疏的碎发间亦渗出汗珠,而年轻的笔贴们手中握着毛笔。
笔下一排排整齐的小楷,披上朱砂红衣,好似被将军训导过的士兵,待主事一声令下,无论墨迹是否干透,就会被人小心捧走,分送至相关衙门,以指示各部署接下来所要做的各项事宜。
就在此时,龚顺礼所领衔的户部除礼部以外要属最忙,衙门内,珠算声响成一片急雨,重阳祭、迎秋礼耗费巨大,每一笔支出都需要精打细算,尤其现在国库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主事们面前堆满了来自光禄寺、太卜寺及顺天府的钱粮请拨文书:“重阳祭三皇,需新粳米五百石,黍米三百石,时新果品若干......”
“迎秋礼暨‘鉴版大会’赐宴百官,羊一百五十口,酒两千五百斤,重阳花糕五千枚......”
“各陵寝、先贤祠庙祭祀香烛、纸马......”
户部郎官眉头紧锁,手指在算盘上腾空翻飞,仔细核算对比市价、对照库存、批注着“照准”“核减”“着光禄寺再议”。
龚顺礼双手交叉负后,空气里弥漫着墨汁、纸张和若有若无的银钱铜臭味儿,看着书吏们抱着一捆捆账簿与册子跑进跑出,他的脸上似乎没有焦灼,沉着镇静,似在观赏周遭的一切,眼里似乎还不经意间流淌出一丝不舍。
这里是南朝财赋流转的枢纽,户部确保盛大典礼背后每一粒米、每一文钱的妥帖,可是龚顺礼转眼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往更高的位置,去为南朝贡献自己尚且年轻的蓬勃精力。
自喻道成请辞以来,阁老的位置便空了出来,还有吏部尚书亦腾空,谁会成为新一任阁老?
龚顺礼乃户部侍郎,户部尚书赵云翔长时间以来,因为身体缘故,告假在家休养身体,算了算日子,已有半年时间了,这半年多亏有龚顺礼打理,才不至于户部乱了阵脚。
龚顺礼与赵云翔一样来自蜀地,算起来赵云翔对龚顺礼有知遇之恩,当年龚顺礼还是穷困书生时,一日去白云观寻仙问道,欲知自己科考结果,正好遇上赵云翔一家来观里。
一番巧遇,赵云翔一眼便相中了龚顺礼,见他衣着寒酸,可气质斐然,临走时递给他一块玉佩,还告知倘若高中,就带上这块玉佩去户部,定会有人为他指路。
若是没有高中,就算他赵云翔做善事一桩,亦是无碍,毕竟,玉佩价值几个钱?果腹几顿?
赵云翔生得端正大气,浓眉大眼,长方国字脸更显得他不俗雅貌,龚顺礼当初尚且并未入仕,就被一气宇轩昂的陌生人这般善待,实属幸运。
其实,当初赵云翔看了龚顺礼的脸许久,就这么仔仔细细打量,几度让龚顺礼不知所措。
亦是这一场陌生的相识,给了龚顺礼极大的信心,待到揭榜后,他手握着那块玉佩辗转去了户部。
那时的赵云翔就已是户部尚书,因对这个年轻人喜爱有加,加上龚顺礼打得一手好算盘,在赵云翔极力举荐下,他亦破格成了户部一名主事。
这一场知遇之恩,于龚顺礼而言,可遇不可求,不过,他亦没有让赵云翔失望,进入户部的这些年,他兢兢业业,一个人干了好几个人的活儿。
几乎将户部所有工作都轮了一个遍,这也意味着他将南朝财赋摸了个透,加上他向来不多言语的性子,渐渐地很受皇帝青睐。
赵云翔从未想过有朝一日龚顺礼会成为自己青云路上的对手,按照南朝以往入阁的经验,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是入阁的铁定人选。
可赵云翔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