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林思齐的妈

雨下了一夜,城市焕然一新。天边飘着鱼鳞状的云朵,金光斑斓,层层密密,像是从巨龙身上扯下来了一块皮。

李定安步履轻盈的下了楼,刚刚洗过脸,皮肤反射着细润的光泽。

这会儿才六点,围着燕园跑一圈,再去学校,时间刚刚好……

他做着扩胸,大口大口的呼吸着空气,刚下了台阶,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李老师!”

“老王?”

不远,就在池塘一旁,停着一辆霸道,王成功就站在车边。

“不是不用来了吗?”

准确来说是十天前,他从展览会专家组退出的第二天,王成功和孙怀玉就不再当他的专职司机和秘书。

费了挺大的劲,其中有一条:仿真瓷走私案没破之前,张汉光随时叫,他随时到。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毕竟小命也挺要紧……

“临时出了点情况,但您电话关机,处长就让我来接一下您,请您到故宫去一下……”

其实不是关机,而是设置了,除了爷爷奶奶、老爸老妈,小陈、小于,阿珍、吴教授,其他人在工作时间外就甭想打进来。

不设置不行,电话忒多,而且尽是不相干的人……

“等久了吧?”

“没,知道您有晨跑的习惯,我也刚刚到……”

“出了什么情况?”

“有件东西想请您给鉴定一下!”

“现在吗?”李定安看了看表,“正好,看完了你再送我一下,还不耽误上课……”

这么快吗?

王成功欲言又止:从昨天下午到现在,差不多半天又一夜,故宫那几位老师都还没个定论……

不过他就是在心里想了想:要是时间不够,领导肯定会提醒李定安请假。

转着念头的功夫,李定安就上了车,瞅了瞅烟缸里被拧下来的海绵头:“呵,你们张处长档次挺高啊,都能抽得起中华了?”

这车是局里的办案专用车辆,张汉光也就是偶尔征用一下。但他有个习惯:太绵的烟都会拧掉烟头再抽。

所以说,就凭李定安这份细心,也活该他当专家……

王成功笑笑,再没说话,麻利的发动了汽车。

这会还早,街上车很少,差不多半小时就到了长安街。过了天安门,又往北一拐,驶过筒子河,霸道停在了文华门外。

李定安一看就知道鉴定的是什么东西了:不是书就是字画。

因为故宫的书画馆就在文华殿,包括书画类的研究室也都在这一块。

经常来,熟门熟路,还离着十来步,门控就认出了他:“李老师,今天来这么早?”

“有点事,值夜班?”

“对!”

“您先忙着!”

先走边打招呼,进了宫门往右一拐,就是字画研究室。

楼里静悄悄,脚步踩着石砖的声音格外清晰。窗帘基本都是拉着的,光线比较暗,像是走在墓道里一样。

上了二楼,没走几步,听到“吱呀”一声。一扇门被推开,露出一张胡子拉碴的脸。

头发乱的跟鸡窝一样,面色腊黄,眼睛里充满血丝,摆明就是好几天都没怎么睡觉。

李定安吓了一跳:“你媳妇跟人跑了?”

“扯什么蛋?伱跑了她都不跑……”

张汉光一扯李定安,“赶快进来!”

踏过门槛,李定安又愣了一下:杨丽川、丁立成、故宫的两位字画类的老研究员,以及三四个档案员和资料员。

个个蓬头垢面,没比张汉光好到哪里,包括杨丽川和一位女资料员,眼皮都摞成了三层。

嗯,角落的沙发里还靠着一位,正打着呼噜……马献明,他来凑什么热闹?

“你们这是怎么了?”

“你先过来看!”

张汉光把成堆的资料推到两边,清理了一下桌面,又指了指桌子中间的一本书,“认不认识?”

哈?

不要太眼熟:一个多星期前才见过,差点就和林子贤干一仗!

李定安拿起《仪礼注疏》,翻开了封面。

没错,就是那一本:满满一页全是印章,狗眼都能闪瞎。

“哪来的?”

“冯攸然送来的!”

见面不如闻名,人没见过,但李定安对这女人的印象不要太深刻。

“她买的?”

“不是,借的……”

“林子贤是美国人吧,她这路子挺野……”

“你先别管这个,好好看一下:这本书,是不是从故宫出去的?”

“当然!”李定安指了指靠下的那几方印鉴,“天禄琳琅,以及乾隆的几方印都是真的,说明确实被清廷内府收藏过……”

“李老师,张处长说的不是以前……”杨丽川组织了下措词,“是这样的,能不能请你推断一下,这本书流出故宫的大致时间?”

李定安不假思索:“晚清,清光绪二十六年,准确点就是1900年!”

张汉光稍稍回忆了一下:“八国联军?”

李定安点点头,竖了个大拇指。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屋子的人面面相觑,好像不敢相信一样。

“有什么不对?”

肯定不会是自己说错了:系统给出的结论就从来都没出过问题。

“意思就是当年就到了国外?”

“差不多!”

“那什么时候进来的?”

李定安没说话,扑棱着眼睛看着丁立成:你把我当万能机了?

知道倒是知道,甚至能精确到天:2008年11月10日。

但不能说。

因为没办法解释。

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丁立成讪讪一笑,又怅然一叹:“怪不得对不上?”

杨丽川也皱起了眉头,想了想,推了一下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李老师你看!”

什么东西……《故宫博物院古籍收藏目录》?

我去……又是《仪礼注疏》?

收藏时间:1979年。

捐赠人……嗯,不认识。

收藏地点:文化殿国史藏书馆。

再看详细备注:南宋元符元年,周邦彦任秘书省正字,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手抄东汉郑玄注解《仪礼注疏》……

如果按备注,这本书是1979年捐的,但系统却说在日本,怎么可能到故宫?

看到这里,李定安的眼皮止不住的一跳:系统出BUG了?

不可能,要出问题早出了……

正惊疑不定,李定安的瞳孔又“倏”的缩了一下:下面还有几组照片,有正面、背面、侧面,以及封页、册缝、前副页、后副页、正文等等。

黑白底色,一看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清晰度不是太高。不过猛一看,好像都一模一样:字迹、封皮,丝线,都没什么区别。

包括正副页上的那十几方印,一方都没少,也一方都不错,唯独有一点:《清真居士》和《校书郎朱记》之间的缝隙,稍稍有点窄。

差的不是太多,也就一毫米,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就李定安这堪比电脑一样的记忆,肯定不会记错。

而且东西就在手边……他顺手拿起书,比对照片量了一下:可不就差着一毫米?

就说系统绝不会出问题!

心下稍定,他吐了一口气:“这不是一本书!”

众人默然。

知道他眼力强,鉴赏水平高,也足够细心,但没想到,差距这么大?

书是张汉光昨天下午四点左右送过来的,然后七八个人研究了半天,快到天黑的时候才发现,笔迹有一点细微的差别。

倒不是他们不专业,而是留存的资料太少,就只有这几张照片,关键是就不怎么清晰。

还有一点,他们只顾着研究这本书当年失窃,是不是和正在故宫中任所长的林子良有关系,压根就没有人意识到:这玩意竟然不是同一本?

李定安比他们还好奇:难不成,当年项墨林伪造了两本?

晚清时期都流出了故宫,然后一本流到了海外,一本留在了国内?

一时天马行空,他翻开封面,又滚了两下鼠标,把照片放大到几乎失真的状态,一张一张的对比。

同样是上好的青檀熟宣,同样是雪花笺……

同样是缉里湖白丝……

印鉴痕迹也很像,无论是尺寸大小,还是篆刻手法……

墨迹……照片是黑白底色,这个真看不出来……

字迹倒是很像……但只是“很像”,而非“一模一样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