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 章 年关将至,李恪归京
转眼便来到了腊月初,年关将近,年味越来越浓,一月之期已到,孔明月回到了孔府。
随着蜂窝煤和精盐的大卖,林平安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他是长安县侯,食邑超千户,再加上先前从张亮手里弄来的三个庄子,也算是一个土财主了。
靠近渭河边的三个庄子,林平安对其加以改造,弄出了三个作坊,一个用来造鞭炮,一个用来制盐,另外一个则是用来炼铁打造马蹄铁。
当然,这个他和李世民打过招呼,毕竟炼铁这东西太过敏感。
先弄个鞭炮厂大赚一笔,带民致富,至于**这东西,林平安觉得等时机在成熟些再拿出来较为妥当。
腊月初二,无数藩邦使者不远**进京朝贺。
而与此同时,以李恪为首,在外就藩比较受宠的几个皇子也回到了长安。
李恪一回到吴王府,连水都还没来得及喝一口,便马不停蹄的进了宫。
皇宫,甘露殿。
李世民端坐龙案旁,眉头微蹙,正在批阅奏折。
自入冬以来,关东灾后安置、粮价平稳后的民生恢复、乃至年关将近的各方朝贺,事事都需他亲自过问,他虽有意锻炼李承乾,但李承乾还太过稚嫩,许多军国大事,终究还需他这皇帝乾坤独断。
就在这时,王德快步入殿,朝其躬身道。
“陛下,吴王殿下今日归京,正在殿外求见。”
李世民闻言,手中朱笔猛地一颤,他抬起头,一脸惊喜。
“快宣!”
王德领命,快步而去。
不多时,一道挺拔的身影大步踏入殿内。
来人一身玄色亲王常服,风尘仆仆,肩头还带着未及拂去的雪粒,正是吴王李恪。
他行至御阶之下,撩袍跪倒,动作干脆利落:“儿臣叩见父皇!愿父皇龙体安康!”
李世民猛地站起,快步走下御阶,扶住李恪的双臂,将他托起:“恪儿不必多礼,快起来,让朕好好看看!”
李恪又高了些许,面容轮廓愈发分明,剑眉星目,鼻梁高挺,那眉宇间的英气与坚毅,竟与自己年轻时有着**分的相似。
看着这张酷似自己的脸,李世民心中百感交集,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愧疚。
他拍了拍李恪结实的臂膀,眼眶微红:“好,好!恪儿,两年不见,你愈发沉稳了,颇有朕年轻时的风范!”
李恪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自己的父皇,年纪不过40的父皇鬓角竟已添了几缕刺眼的霜白,虽帝王威仪日重,但眼角眉梢间难以掩饰的疲惫,却让他这做儿子的心头一酸。
他强压下鼻间的酸意,微哽道:“父皇为国事操劳,清减了许多,儿臣未能常在膝下尽孝,实在惭愧。”
“诶,说的什么话!”李世民拉着他的手,引他到一旁的榻上坐下。
“男儿志在四方,你在安州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屡有善政传来,这便是对朕最大的孝心,比整日围在朕身边说些虚言强过百倍!”
在所有皇子中,李承乾是嫡长子,承载国本,李泰聪慧,深得他宠爱,但若论性情果决、文武兼备,最像他李世民的,无疑便是眼前这个三子李恪。
李恪闻言,连忙从怀中取出一本精心整理的奏表,双手奉上:“父皇过誉了!此乃儿臣在封地两年来的政事纪要,以及安州吏治、民生、屯田、武备之详情,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接过,并未立即翻开,而是看着李恪,关切问道:“一路行来,辛苦了吧?关东雪大,道路难行,朕还担心你赶不及回长安过年。”
李恪回道:“劳父皇挂心,儿臣一切安好!能回长安与父皇、母妃团聚,共度新春,纵有风雪,亦是坦途。”
李世民欣慰点头,这才拿起那本奏表,仔细翻阅起来。
奏表中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不仅汇报了安州民生安定、仓廪渐丰的现状,还提出了几条关于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的具体方略,字里行间,可见李恪是真正用了心,下了苦功去经营他的封地。
“好!好!好!”李世民越看越是欣喜,连道三声好,脸上笑容愈发灿烂。
“因地制宜,举措得当,体察民情,未雨绸缪!恪儿,你果然没有让父皇失望!这安州交给你,父皇很放心!”
他放下奏表,看着英气勃勃的儿子,心中一动,做出了决定:“年后不必急着回去,多在长安待些时日!一来好生陪陪你母妃,二来,父皇也好考较一下你的学问武功,这江山社稷,将来还需要你们兄弟同心协力,共同匡扶!”
李恪闻言,心头一喜。
身为藩王,无诏不得擅离封地,更遑论长期滞留京师,父皇此言,无疑是极大的恩宠和信任。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