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社稷之臣
汉景帝此时教起儿子道:“如汲黯之流不能为丞相,因他不能调和阴阳,可是为御史大夫却是非常可以。以他为首,辅佐朝堂,也可以监察百官,也监察你一个皇帝。”
小刘彻问:“父皇要现在提拔汲黯为御史大夫吗?”
刘启……
不是很想的呢!
他也怕汲黯骂他。
不对,汲黯也不骂他。至今为止也是从来没有骂过的。
汉景帝又瞄了小刘彻一眼,小刘彻贼精道:“父皇要提拔吗?”
咦,刘启还是不怎么想的。但是,好像,可能,或许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依汲黯的性子,在刘彻手里不死,万一死在窦猗房手里怎么办?
“父皇是担心祖母吗?”小刘彻是打小聪明机灵过分,瞬间明了汉景帝最担心的事。越想越是认为,没错,亲爹一准是那么担心的。
周昌其人,在汉太祖刘邦那会儿为何是直臣,谏臣,到吕雉临朝的时候是一句话都不敢说了?因为他说的话刘邦会听。可是到吕雉那儿,周昌敢说不中听的话,吕雉是敢杀!
所以,汲黯在他这儿从来不谏言,在窦猗房大权独揽的时候也不吱声,是因为知道他们都不能容人?
嘶,突然发现自己不如儿子的太多了!
不能容人。刘彻那儿杀大臣太狠不假,怎么也是有一个汲黯作为谏臣的招牌。刘启这儿,没有谏臣,也没有直臣。因为他自己没那个能容人的量。自是无人拿了自己的性命来闹着玩。
“还是留给你用吧。”刘启对小刘彻给出的理由,非常顺势的收下了,对对对,防着点自家的亲娘也是应该。
“父皇也可以先用用。”小刘彻由衷的建议!
刘启嘴角一阵阵抽抽,王娡岂不明白为何,与小刘彻道:“还不快谢你父皇。”
小刘彻……
好吧,也确实是应该谢一谢的,要不是亲爹愿意让他成为太子,他怕是……
“谢父皇。”刘彻思及那一层,立刻改口。
汉武帝时期饶是刘彻和汲黯算是已经说白了,汲黯依然不太服气。
“汲爱卿,朕无意杀你。”多不容易,刘彻一个杀大臣如同砍菜似的皇帝,不把大臣的命当命的人,也当众说出朕无意杀你的话。
多少臣子内心是羡慕的,是吧是吧,饶是如今,他们分明都能够感受到刘彻对他们的不在意,不介意在他们不能为刘彻所用的时候取他们的性命。
独一个汲黯。试问有谁能够和汲黯一样,当刘彻的面骂他假仁假义还能活着的?
刘彻让汲黯气得一阵阵心肝直痛,骂汲黯的事不少,每每都恨汲黯的耿直,可是,从始至终刘彻也确实没有对汲黯生出过杀心。
“陛下以为臣畏死吗?”汲黯认为有必要跟刘彻论论。
“汲爱卿认为自己是丞相人选?”刘彻干脆问。都道了汲黯虽为直臣,却无调和阴阳的本事,让他当丞相,大汉天下是什么样儿?
汲黯沉吟后如实答道:“臣不是。”
对吧对吧,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陛下一味将臣外放,分明是不想见臣。不愿意听臣所言。陛下是要臣闭嘴。”汲黯不傻,天幕提起汉武帝要用他,可是又不愿意在中央用他,细细一想自是能想通其中关键。
一应朝臣不由的低下头,满天下敢质问刘彻的人不多。汲黯从前怕是也攒了不少的火,一直没发作出来,那不是寻不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天幕都提他了,正好,汲黯也是一心希望刘彻能够更好。
既如此,好些话也不妨问出来。
刘彻不言的凝望汲黯,汲黯有能,如天幕所言,他是能干事的人。治理地方井井有条,难事让汲黯出面,汲黯不会辜负他所望。
且他虽为世家贵族出身,心系的也是百姓。
非为一己之私者,心系家国,对他一个皇帝寄以厚望,希望能够让他成为更好的一个皇帝,亦是让刘彻不能忽视的。
只是吧,刘彻对名声,后世人如何看待他的事,算不上太在意。
既然是不在意,也无所谓是不是更好。
汲黯长长一叹,终是道:“臣明白了。”
刘彻是开拓之君,有雄才伟略,并不代表他要受制于人。
纵然是后世的人如何看待他,刘彻亦是不在意的。
史家评说又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一眼扫过魏徵道:“朕还是觉得魏爱卿胜于汲黯。”
魏徵抬了眼皮道:“汉武帝虽残暴,对汲黯虽不以重用,也是礼遇之。没推汲黯的碑!”
李世民嘴角一阵阵抽搐,天幕说过他推魏徵碑的事,虽然后面重新再立不假,也推了!
此事,此事……
一应臣子都不由拧紧眉头,不难看出他们的不认可。
朱元璋那儿的谏臣,嗯,敢说真话的人……
况且,他和汉武帝和唐太宗能是一样的吗?
他们的问题不同,臣子也不是那样的臣子。
倘若是像汲黯那样的臣子,朱元璋保管也是能够重用的,可惜……
朱元璋长长一叹,忠臣难求,心系百姓的臣子更难求。
【汲黯是能臣,汉武帝都曾评价过,“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意思是说,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对汉武帝来说,是对汲黯极其肯定的。然而汉武帝吧,他用人不拘一格,该用就用,想用就用。但要说不用,他也是真能不用的。
【汉武帝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但却还是依旧让汲黯掌管淮阳郡。七年后,也就是元鼎五年,汲黯逝世。自此,汉武帝一朝只闻谄媚之声,再无正直之言。汲黯的结果是好的。可是不是个个都有汲黯的好运气。
【自来的大臣们,莫要以为当臣子的傻,明知皇帝听不进忠言也会前仆后继进言。当然,在大明朝是例外。骗廷杖听说过吗?大明的一大盛况,为臣子的不计一切代价惹怒皇帝,让皇帝对他们施以廷杖,以令他们可以扬名立万,成为当朝的道德标杆。明朝君臣的关系,和汉唐时的君臣也是不一样的,后续有机会可以细聊。汉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