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我真该死(68k二合一)
第171章我真该死……(6.8k二合一)
黄兵拿着杂志,看着周砚愣住了,认真琢磨着他的话。
周砚接过**手里的两本杂志,把名字签上。
虽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一碗跷脚牛肉旁边签名,但毕竟这是饭店年卡VIP,这种不算离谱的要求,尽量满足。
这兄妹俩,每天来店里消费七块,极其稳定。
周砚收起钢笔,看了眼黄兵。
他生平最讨厌舔狗了。
有这功夫,不如多挣点。
还有!
1984年,在嘉州骑嘉陵70当舔狗?
人怎么能同时拥有嘉陵70和自卑呢?
黄师傅也是个神人。
**喜滋滋的收起杂志,给黄兵翻了个白眼:“就是!你要真上头了,就跟她回家搬包谷,别回来了,看到就烦。”
“**,你……你这就有点过分了啊。”黄兵急了。
“我才懒得管你,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零花钱。”**撇撇嘴,转而看向周沫沫:“走,沫沫,我们继续画画吧。”
“嗯嗯!”周沫沫点着脑袋,牵住了**的手。
黄兵一脸羡慕的看着周砚的脸:“我要长成你这样,雪儿肯定不会考验我了。”
不过他很快就推翻了这个想法,“如果我长成这样,该接受考验的应该是她了吧?”
周砚看着他,这家伙叽里咕噜说什么呢?
“砚哥,你该不会还没谈过恋爱吧?”黄兵突然问道。
“女人只会耽误我挣钱的速度。恋爱?狗都不谈。”周砚撇撇嘴。
“你你你……简直是暴殄天物!”黄兵恨铁不成钢,“我要是长成你这样,我一个星期换一个女朋友!”
“那你大概率要吃花生米的。”周砚认真道。
“算了算了,不说这个,我上个月那个女朋友,前几天跟我小弟好上被我撞见了,不要脸的狗男女!现在追的这个雪儿是个文艺女青年,光刷礼物怕是追不到手。”黄兵往周砚身边凑了凑,低声道:“砚哥,你的字那么好看,会写情书吧?”
“情书?”周砚有点迟疑,他给夏瑶写的不算吧?
黄兵从他的迟疑中看到了希望,连忙道:“不白写,你帮我写一封情书,我给你一块钱代笔费。”
“一块?”周砚手指动了一下。
“再加一块!”黄兵咬牙道,“只要写一页纸就行!”
周砚笑着握住了他的手,笑容诚挚:“什么钱不钱的,我们是朋友嘛。”
这字不白练啊,一页情书挣两块,抵得上来福卖两板豆腐了。
情书他没写过,但情书老王子的笔记他没少记啊。
开场语,结束语,还有各种文艺语录,信手拈来。
周砚看了眼表,笑着道:“走,现在就给你写。”
“要得!”黄兵乐呵呵地跟着进门。
一旁的**抬起头,无奈摇头。
十分钟后,黄兵拿着一张信纸喜滋滋地出门来,嘴里还念着:雪儿,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柜台旁,周砚的把两块钱放进钱箱,美滋滋转身进了厨房。
加钱哥还是爽快,十分钟两块钱到账,这钱太好赚了。
“写得太好了,文采斐然!这两块钱可真值!”黄兵连连称赞,雪儿看了肯定会答应。
“我看看。”**凑了过来。
“小姑娘家家看什么。”黄兵立马把信折好收到贴身口袋里。
“爬!不给就算球!”**咬牙切齿。
……
晚上。
招待所二楼,房间里。
小桌上摊开两张油纸,装着卤猪头肉和卤牛肉。
桌上摆着三个酒杯。
何志远和黄琛相对而坐,举杯畅饮。
不胜酒力的小李已经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黄琛夹了一块猪头肉喂到嘴里,一边嚼一边感慨道:“没想到这张记卤味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还得是你才能挖出来啊,我这十年来时常去老周家慰问,都没听张老太提起过。”
“你不晓得很正常,这些事情,老辈子一般不得摆。”何志远抿了口酒,开口道:“傍晚的时候我去转了一圈,桥头、码头那边摆摊卖汤锅的个体户还不少,我和小李粗略统计了一下,足有十二家,都是周村的杀牛匠家属自产自销,也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汤锅确实不少见,周村杀牛匠规模这两年大幅增长,牛杂那些不太好外销,又必须当天进行处理的边角料,就会拉到镇上来做成汤锅卖掉。”黄琛点头,笑着说道:“其实周砚做的跷脚牛肉,就是周村汤锅,不过他做的更好吃,取了个比较特别的名称。”
“你分管苏稽经济,我给你提个建议,或许可以尝试推动跷脚牛肉规模化效应。这事要能做成,不光能让做跷脚牛肉的个体户们赚到更多钱,如果能把嘉州的游客吸引到苏稽来,吃喝玩乐样样都是钱,那可就是苏稽发展的机会了。”何志远放下酒杯,笑着道:
“你瞧新津的黄辣丁已经名声渐起,不少蓉城老饕会在节假日专程跑到新津去吃野生黄辣丁,做黄辣丁的饭店也是越来越多,生意相当红火。”
黄琛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放下筷子认真请教道:“你见多识广,该如何去推进这件事会比较合适?现在那十多家卖汤锅的摊摊,说实话,味道比起周砚的跷脚牛肉还是差点意思。
莫非让周砚把配方分享出来?这恐怕也不是很合适,人家就是靠着这个挣钱的,生意才刚走上正轨。”
“配方就莫想了,周砚这娃娃精明得很,把我嚯的团团转,就是一点秘方都没给我透露,反倒让我心甘情愿的给他打了个广告。”黄琛笑着摇头,
“但他也不是吃独食的人,码头上也有家‘周记跷脚牛肉’,是两兄弟开的,我本来以为是别人看周砚的跷脚牛肉卖的红火,跟着改名硬蹭,后来坐下点了一份,发现味道和周砚做的相差无几。”
“和老板聊了才晓得,原来那两兄弟是周砚的堂哥,名为周杰和周海,跟周砚学的手艺。码头上六七家卖汤锅的,他们家价格卖的最贵,但生意反倒是最好的。”
“我给的建议,是保护好‘周记跷脚牛肉’这块金字招牌。你们去帮周砚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然后严格查处冒名的摊贩,免得后面到处都是‘周记跷脚牛肉’,要是客人来了上当受骗,口碑败坏,就很难做的起来了。”
“苏稽不大,有两家高品质的跷脚牛肉,这两年完全撑得起外来的客流,先把招牌做起来。只要跷脚牛肉生意红火,很快镇上其他卖汤锅的个体户就会主动提升手艺,改进汤锅的配方和做法,不断去接近周记跷脚牛肉的水平。”
“别家的汤锅我看了,食材是没得问题的,就是手艺稀撇。但只要看到做跷脚牛肉有钱挣,劳动人民自然会绞尽脑汁钻研改进,提升品质,和周记跷脚牛肉对标。”
“所有形成规模化的美食,基本上都有这个过程,配料上的差异,得到不同的风味,再过几年,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反倒比千篇一律更令人着迷。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监管,不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就是你们应该做的事情。”
黄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出了笔记本,手里拿着钢笔刷刷记录着,很快写了半页纸。
合起笔记本,黄琛提杯道:“你这建议相当专业和有建设性,乘着你们《四川烹饪》杂志的东风,明天开会我就把这件事提交讨论,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周砚,我觉得跷脚牛肉可以加个二三十碗,天气慢慢冷下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越来越多了,一百二十碗有点不够卖,中午就能卖掉**十碗,晚上很多客人想点吃不到。”赵嬢嬢走到柜台边,看着正在记账的周砚说道。
周砚抬头道:“要得,那明天先加二十碗,如果后面点的客人增加,再继续加。”
“最近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除了厂里的工人,我看还有一些是镇上的老师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赵嬢嬢笑容满面:“我看我们饭店的口碑也是越做越好了!”
“那是,有你和老汉坐镇门口、大厅,客人的体验感是拉满了的,都是笑着出门去的。”周砚笑着说道。
“我切个肉顶多有点苦劳,都是**功劳。”倒了洗脚水进门来的老周同志笑着接过话头。
“啧啧,你们父子俩是越来越会说话了。”赵嬢嬢嘴角上扬,心情那叫一个美。
“我呢?我呢!”周沫沫举起小手,满脸期待的看着周砚,小脸上写满了‘快夸我!快夸我!’
“周沫沫小朋友,最佳销冠!”周砚给她竖了个大拇指,从钱箱里抽出一毛钱:“来,这是今天的奖金,有请销冠领奖。”
“天呐!又是一毛钱!”周沫沫眼睛都亮了,两只小手捧着递向周砚。
周砚表情庄重的把钱放到了她的手上,勉励道:“周沫沫小朋友,请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嗯嗯。”周沫沫收了钱,跑过来一把抱住了周砚的大腿,笑容格外灿烂:“锅锅,我爱你!”
“乖。”周砚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小小一只软糖,抱着你的腿说爱你,谁的心不化啊。
赵嬢嬢和老周同志站在一旁,脸上也带着盈盈笑意。
“好了,去睡觉觉,让你锅锅早点把账记好休息。”赵嬢嬢过来把周沫沫抱起。
“锅锅,晚安。”周沫沫冲着周砚摆了摆手,扭头环住了赵嬢嬢的脖子,在她耳边奶声奶气道:“妈妈,我有好多好多钱钱哦,以后我给你买一个金项链好不好?就像方方妈妈戴的那条一样。”
“哎哟,我幺女这么有孝心的?妈妈好开心哦。”赵嬢嬢笑得合不拢嘴。
“那你明天早上还给我做鸡蛋饼嘛,多放一点点糖。”小家伙说道。
“要得,晚上我吃你画的大饼,明天我也给你煎个鸡蛋饼嘛。”赵孃孃抱着周沫沫上楼去了。
“账记完杀两盘不?”老周同志拿出他的手搓棋盘,看着周砚问道。
“来嘛,哪个怕哪个!”周砚把最后一卷钱丢进箱子,合上账本。
两个臭棋篓厮杀三局,第三局以周砚一步险胜,二比一拿下。
“不对不对,我走错了,我不走这里。”
“老汉,落棋无悔真君子哈!”
“莫要得意,棋差一着,明天晚上重新来过!”老周同志收了棋,一脸懊悔地上楼去了。
周砚心情大好,从柜子里取出信纸,拿起钢笔给夏瑶写了封信,和她分享了上《四川烹饪》杂志的事,以及近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洋洋洒洒又是三页纸,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周砚才发觉自己的嘴角因为上扬太久有点发酸。
果然,和人分享开心的事情,自己也是会感受到快乐的。
今天采访老太太还挺顺利,何志远很满意,见刊的概率应该挺大的,达成他的预期。
让张淑芬同志在卤味界留名,就是他的目的。
张记卤味要是能出名,对他也是有好处的,他不就是正经的张记卤味传承人嘛。
何志远要去采访孙姨婆的事,周砚觉得挺好,所以给他们写了张纸条。
姨婆也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要是能跟着老太太一起登上杂志,哪怕只是一小段,那也算是留下痕迹嘛。
他都想好,明天中午忙完就去一趟上水村,带上姨婆去看看眼睛和腿。
来福怪可怜的,要是姨婆能多陪他几年,等他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情况会好很多。
……
夜里,老周同志翻了个身,嘀咕道:“我这步要是那样走呢?是不是就赢了……”
……
第二天清早,石板桥头。
何志远带着小李赶场,这是他到一个地方后非常喜欢去做的事情。
在每一个地方的早市里,能够感受到当地最纯粹真实的烟火气。
商贩的叫卖声,顾客与摊贩砍价交锋的感觉,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食物,一起构建成了有趣的早晨。
“看看哪里有豆腐摊,周砚的表弟,年纪应该不大。”何志远左右瞧着,和小李说道。
“无声豆腐摊,为啥要取这个名字呢?”小李左右瞅着,不解道。
“估计是周砚给他取的,名字越怪,越是容易吸引顾客嘛,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何志远笑着说道。
他计划下午返回蓉城,还要先去嘉州转车,所以何志远一早就带着小李来了石板桥头,打算采访完周砚的姨婆就走。
走过两个豆腐摊,一个是大爷坐镇,一个摊主是妇女,都不符合。
“主编!你看那招牌。”小李突然指着前边立着的一块红色招牌说道。
何志远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小豆腐摊前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
红色笔墨写着:西坝豆腐!2角一斤!
下边用黄色油漆写着:无声豆腐摊。
这笔迹,何志远一眼就能认出是周砚写的。
“就是那了,咱们过去瞧瞧。”何志远招呼了一身,往前走去。
两人走近之后发现,小桌后边坐着一个少年,约摸十五六岁,相貌清秀,但特别瘦,身上的中山装明显大了一号,空荡荡的,跟挂在细竹枝上一般。
有个烫着卷发的嬢嬢把剩下的三块豆腐都要了,递了六毛钱给他,温声道:“早点收嘛,过两天我又来买。”
少年左手拿着钱,伸出右手大拇指弯曲两下,笑容干净。
何志远和小李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眼招牌下方的黑色小字,都沉默了。
“我真该死……”何志远低声道。
“您……您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小李宽慰道。
时髦嬢嬢提着豆腐走了,摊位前就剩下何志远和小李。
少年正准备收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