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都在等这个答案,连汉武帝刘彻在内,那也是一般无二。虽然刘彻未必心里没有数。

公孙弘已然汗流浃背,当日主父偃是怎么死的,公孙弘自然是记得的,他向刘彻所进之言,是让刘彻下定决心杀主父偃的关键所在。

沈悠端起水喝了一口才继续道:【很直接的理由,主父偃能干,太能干了。看他提出的两个政策,那是记录下来的两大政策,却是看得长远,深谋远虑莫过于此。公孙弘是怎么样一步一步飞升上来的?从元光五年第二次举荐开始,到元朔三年,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公孙弘已然升为御史大夫,三公之一。那样的飞升速度,前所未有。他凭什么升得那么快?因为汉武帝。因为他得到汉武帝刘彻的信任。

【同样的道理,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可以让人一步登天,相比于公孙弘要处处揣测汉武帝的心思,才能迎合汉武帝,他提出的各种方案大多数是让汉武帝不认可的。主父偃提出的两个计谋,为汉武帝所采纳,而且皆为汉武帝解决心腹大患。孰高孰低?

【有御史大夫之名,若说天子近臣,主父偃是更得汉武帝信任的,内外朝制,哪怕主父偃的官没有公孙弘大,权力却比公孙弘要大。人嘛,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等车的时候那是巴不得车子赶紧来,上了车,恨不得赶紧把车锁上,更巴不得车赶紧开走,谁也上不来。公孙弘对主父偃的态度大抵是如此,而主父偃会死,也是他肆无忌惮的原因。

【渐得刘彻信任的主父偃屡有良计,更是曾屡次揭发王族的恶行,比如先前的燕王刘定国与□□不堪,与父亲的姬妾私通生下一子,强夺弟妻,还和三个女儿私通。刘定国自杀,除国名,改为郡。主父偃能知道这样私密的消息,让大臣们心生畏惧,贿赂送钱。难免主父偃得意了。有人倒是劝谏主父偃,主父偃曾说过一番话,最有名的莫过这一句,“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主父偃是一个求肆意自在的人,为此也不像别人那样约束自己。而主父偃之死,跟老刘家的人还是有关系的。主父偃是又一次在元朔二年告发齐王刘次昌□□,和自己的姐姐那什么……刘彻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齐相,派他前去查明情况,以确定真假。

【咱们说结果,齐王刘次昌是不是真□□?是的。主父偃是个受尽磨难的人,父母不认,兄弟不亲近。以至于主父偃在得势之后,那是压根不压抑,只图一个尽兴。年轻时的主父偃游历燕赵之地,因此才会知道一个个刘家王爷的那些事。到了齐地后,主父偃拿了齐王刘次昌通奸的事自然是要查到底的,查得紧了,齐王是吓得自杀了。老刘家的人,果然乱!】

别说了,谁听了那么一件件的事不是都不怎么好。

一个两个的,天底下是没有人了吗?非……

齐,刘邦这会儿想起来了,上回天幕说过,他会封刘肥为齐王,那是刘肥的后人?

汉武帝刘彻对老刘家的事被捅到明面上来,其实是不太高兴的。

可惜阻止不了。

【刘次昌犯下的事,有了燕王的事例在先,那也是要依法处置,该杀的。人先死了,按理是跟主父偃没有关系的,架不住有做亏心事的人,加之恨主父偃的人能少吗?推恩令,那是触及多少刘氏诸侯王的利益,再看主父偃一下弄没了两个刘氏的诸侯王,其他的刘氏诸侯王能不害怕?趁主父偃往齐地去时,赵王刘彭祖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诸侯子弟中很多因此而封侯。

【等到齐王自杀的消息传来,让刘彻不由怀疑,怕不是主父偃胁迫齐王自杀?立刻将主父偃下狱。主父偃承认收受贿赂的事,却不承认自己逼杀齐王。虽然不想承认,但不管是燕王自杀,亦或者是齐王自杀,得利的人是刘彻。刘彻自然是不想杀主父偃的。却是公孙弘的一句话,让刘彻下令杀了主父偃。也正因如此,才会说公孙弘杀死主父偃。

【公孙弘和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此事的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民交代。”公孙弘一番话,是劝汉武帝杀主父偃安定人心。现在要问的是,齐王□□是不是该死?他自杀又怎么样?需要汉武帝向天下人交什么代?公孙弘提及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意思未尝不是暗指,如果汉武帝不杀主父偃,容易让天下人,不,是汉武帝容不下刘氏诸侯王。

【推恩令都整出来了,还怕天下诸侯不知道汉武帝容不下诸侯王?不,是容不下作乱的诸侯王。只要是不造反又守规矩的人,刘彻是无所谓对方怎么样的。反之,有谋反乱国之心,又不守律法,不杀留着乱天下吗?可是,公孙弘啊……参考一下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他也是清楚韩信的问题的,可他为什么追?因为他知道韩信有用。为相者当如萧何一般尽所能为君揽人才。如主父偃一样的大才,本犯的不是死罪,公孙弘借用刘彻的手杀之,呵……】

萧何突然被夸,秦始皇的眼中闪烁了光芒,萧何,不错,那是一个相才,实打实的相才,要不是有萧何,刘邦绝不可能得天下。

人现在都知道在哪儿,也让弄进来了,都是他的!

汉太祖刘邦时,转头望向萧何,再一次深深的感慨道:“后人多有羡慕,以为不能得萧丞相实乃大不幸也。我看我这曾孙的丞相那么多,也没有一人能比得上萧何的。”

萧何不仅能干,更是对他忠心耿耿。那可是天幕都肯定的忠诚!

当然,也是要小心些,该提防的还是要提防的。

汉武帝一朝,此时的公孙弘于出列,有意解释,刘彻先一步伸出手,“听下去。”

竟然不给公孙弘开口的机会。

【说公孙弘嫉能,还有另一桩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一定有很多人好奇,刘彻一个识才之人,都用了董仲舒提出来的方案了,为什么在汉武帝一朝没有听说董仲舒身居高位?给出框架和落实是两回事。也或许是董仲舒没有机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