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正式的名字

整个建筑,被划分成一个个功能分明的区域。


有堆放着无数书架的“藏书区”。


有摆放着整齐桌椅,供人安静读书的“阅览区”。


还有一个,最核心的,挂着“索引”牌子的房间。


房间里,摆放着一个个巨大的木柜,柜子里,是成千上万张细小的卡片。


每一张卡片上,都记录着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内容提要,以及它在藏书区,具体在哪一个书架,哪一层。


“图书分类法”。


“索引卡片”。


“阅览室”。


这些跨越了千年的概念,被秦源,第一次带到了这个时代。


这座建筑,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大唐皇家总书馆。


但长安的百姓们,更喜欢叫它另一个名字。


“智慧宫”。



书馆落成的当天,秦源以D师的名义,向天下所有的学者、大儒、工匠、方士,发出了一份邀请。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


编纂一部,囊括天地万物,古今所有知识的巨著。


《格物百科全书》。


在总书馆最大的议事厅里,秦源为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名动一方的大学者们,上了第一堂课。


“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把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业,林业,医学,工业…”


“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典章制度,风土人情…”


“所有的知识,我们都要用最客观,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把它写下来!”


“不加任何‘子曰诗云’,不加任何‘微言大义’!”


“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我们就写它为什么东升西落。


铁为什么会生锈,我们就写它为什么会生锈!”


“每一个词条,都要有明确的定义,有详细的解释,有可重复的验证方法!”


“如果可以,还要配上最精美的插图,让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


秦源的话,让在场的所有学者,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一辈子都在和故纸堆打交道,都在为一个字的解释,争论不休。


他们从未想过,知识,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整理和记录。


这…


这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


一时间,群情激奋。


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大儒们,此刻,都像一个个小学生一样,看着秦源,眼中放光。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足以名垂青史的,不朽的事业。



要支撑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光靠传统的雕版印刷,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蓝田的工业区深处,一座新的,也是保密级别最高的工厂,日夜不停的运转着。


“活字印刷厂”。


巨大的熔炉里,铅锡合金被融化成液态,然后,被浇筑进一个个精密的铜模之中。


冷却,脱模。


一枚枚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铅活字,就像麦粒一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车间里,数以百计的印刷机,如同钢铁巨兽一般,整齐的排列着。


拣字工们,穿梭在如同城墙一般高大的活字架之间,根据稿件,飞速的拣出需要的铅字,放入字盘。


排版工们,将一个个字盘,拼合成完整的版面,固定在印刷机上。


印刷工们,则摇动着巨大的手轮,驱动着印刷机,将油墨,均匀的印在雪白的纸张之上。


一页,又一页。


一部部书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复制,被生产。


知识,在这里,第一次摆脱了稀有品的身份。


它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



两年后。


永徽九年的春天。


《格物百科全书》的第一卷,也是最重要的一卷,《舆地志》,正式出版。


当这本厚重的,装帧精美的书籍,被呈现在李治和文武百官面前时。


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是一副前所未有的,完整的“世界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大唐的疆域,虽然依旧广阔,但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在它的西边,是同样庞大,甚至在某些区域更为辽阔的大食帝国。


在它的南边,是富饶的天竺诸国,和星罗棋布的南洋诸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