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麦收之后种苞谷
每天收回来的麦子都要拉到晒谷场进行暴晒,碾压,脱粒,陶家的人也因此被分为两拨,一拨收割,一拨脱粒,老太太和小陶安干的工作最轻快,但也要不停的弯腰去捡拾遗落在地里面的麦子和麦粒。
可即使如此辛苦,起早贪黑的干,亩产也不过一百来斤,且每年的产量都不尽相同,这都要根据当年的天气和种子质量来决定。
他们家十几口子人辛辛苦苦一个星期,折腾下来总共收了1200斤,户籍人数是不包含翠花三姊妹的九口人,平均一个人不到一百三十斤,人均150斤以下是免税的,所以他们家不需要交税。
家里有十二口人,平均每个人一年才100斤麦子,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月三十斤粮食算,这连半年都维持不了,所以很多人家都会想办法将面粉换成更便宜更粗糙的粗粮来顶。
他们中原地带虽然一年产两季粮食,6月收了麦子就会种玉米,一些比较贫瘠的地还会种红薯、小米、高粱,只要人勤快一点,年产总值会高一些,但前提条件是家里没有学生,没有病号,没有老人,全都应该是干活挣钱的能手,这样才能吃饱饭。
但是这可能吗?
明显是不可能的,家里只要有花钱的,那就得想办法卖粮食,因为多数人不懂得怎么做生意,像陶家这种祖辈就是生意人的,在这个年代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粮食看起来多,再平均平均,顶多也就只能顾个温饱。
中国1952年农作物的单产,水稻是每亩产161公斤,小麦是49公斤,玉米是90公斤,高粱是79公斤,小米是78公斤,甘薯是126公斤。
别看水稻的单产是小麦的3倍多,但他们这边的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多以小麦和玉米交叠。
每年10月种小麦,来年6月收割,之后种玉米,10月掰玉米。
这样交叠之下种植,才刚刚够吃而已。
陶家这种情况,若非没有他们想办法在县城做点生意,家里足够勤劳,小酒时不时的进行补贴,祖上要是没点薄产,别说上学了,就是爷奶身体康健,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麦收之后还连接着种玉米,粮种需要去粮站购买。
大家都在等雨,抢收前害怕下雨,抢收之后则盼着下雨,还有下了雨,土地有了水分,才适合种玉米,而这个时候即使爹娘不在,小酒也能帮上忙。
有爷奶三姐和她在,其他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他们四个人早上早点去,一个人抡锄头,一个人点玉米,锄头挖好了坑,丢两粒玉米进去,脚顺势就将土盖住了。
他们这边是爷爷抡锄头,她来点玉米。
那边是三姐抡锄头,阿奶点玉米,如果爷爷累了,奶奶再换过来,阿爹只要送菜送的早,也会回来帮忙,十亩地,他们几个人用了差不多三天,就种完了。
“希望今年雨水多点,这样苞谷才能长得旺盛。”
不管怎么样,颗粒已经归仓,这麦地的麦秸秆在打完麦子之后,也都尽数拉回了家里,是掐辫子还是当引火材料都归他们自行决定,而且因为地里面捡拾的比较干净,6月几场雨之后再去地里面看,几乎很少看到绿油油的麦苗。
来到这个世界两年半了,她从什么都不懂,到感叹农民的不易,从前世的挑食挑穿,到今世的珍惜每一粒粮食,环境,真的能彻头彻尾的改变一个人。
过了农忙季,迎来了酷暑,哥哥们也都放了假,12岁的陶醉结束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步入初中,考试结果没有出来,要到7月才放榜,不过哥哥挺自信的,考上县里的初中应该是没问题的。
四个哥哥一放假,爷爷奶奶就轻松了不少,就连阿爹那儿也开始带着大哥二哥去店里帮忙,或者跟着他去收菜,地里面薅草、浇水、施肥的活计都交给了三哥三姐,包括小哥也领了摸知了猴和知了壳的活计,阿酒则乖乖的跟着奶奶在家掐辫子。
爷爷在粮食下来之后,去换了不少杂粮,又酿了上百斤的酒,以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