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劝不住(为盟主“趣味游戏plus”加更)

马献明悠然自得的喝着果汁:这下稳了。

可能有点不尊重,但绝对是事实:李定安出面,比何安邦出面的作用要大的多的多。

包括何馆自己也承认……

旁边,苏秀若有所思:她知道林馆长是谁,一直都兼任相关督察组组长或副组长,更带组在央视入驻过。

而李定安,无职无级……乍一想,就觉得两人之间好遥远?

她想了想:“马所,何馆为什么让李老师汇报?”

你让我怎么解释?

难道说何馆欺上瞒下,又怕事后挨骂,就想让李定安先帮他分担点火力?

马献明想了好久:“李老师比较专业,知识面又广,解释的比较清楚,所以馆长平时也比较重视李老师的意见……”

意思是在林馆长面前,李定安比何安邦更能说得上话?

就挺奇怪:何安邦是副馆长,而李定安只是国博的外聘人员……何况他到国博才多长时间?

苏秀不信。

但事实就是如此。

马献明摊了摊手:“不信你问于小姐!”

她能知道什么?

苏秀看了看于徽音。

“嗯……就上次在保定,我见过一次。”

上次……西陵盗墓案?

见过谁,林馆长?

想起来了,案子太大,林馆长带督导组去了保定……

“嗯,就是封组之前,我去给李定安送过衣服,他又带我吃了顿工作餐……”

苏秀愣了愣:这么一说,李定安也是督导组成员?

他无职无级,怎么进去的?

林馆长?

苏秀的眼皮跳了一下:“吃饭的时候都有谁?”

于徽音顿了一下,垂下眼皮:“没谁!”

明白了……林馆长也在。

而且就他们三个人……

苏秀神情复杂,米顺东和秦隆如释重负:果然!

这已经不止是器重,而是格外的亲近。

所以,立项的事情已是十拿九稳。

再回头想想,自从李定安来了之后,泼天的惊喜一个连着一个?

感谢李老师……

感慨间,一道人影凑了过来,米顺东瞅了瞅,是项目组的姚组长。

“马所,风水遗址的录像资料呢,给我一份……也省得明天到了现场,还两眼一抹黑!”

马献明斜着眼睛:“谁告诉你明天要去现场?”

姚川呵的一声:谁还不了解谁?

就李老师那性格,今天于小姐要没来,他今晚绝对住山洞里伱信不信?

所以从明天开始,肯定要正式考察……

“李老师早安排好了:小方有备份,稍等就会发下去……”

“尽耽误时间?我吃饱了,你先给发我一份,我回房间看……”

马献明瞪了他一眼:活该你只是组长。

会不会说话,什么叫“耽误时间”?

领导还在这坐着呢……

米顺东和秦隆一点都不介意,甚至笑了笑:搞研究的都这样,像李定安那样的,才是异数……

“之前就安排好了,也怪我们,聊的太投入,给忘了?”

秦隆笑了一下,“小彭,放一下录像资料!”

“好的市长……”

秘书快步而去,姚川“嗖”的一下回到了席位:“学习!”

顿然间,又传来一阵叮零咣啷,窸窸窣窣的动静:不管坐在哪一桌,之前是哪个方向,现在一律朝向大屏墓。

然后,人手一支笔,一个小本子。

当然,只限国博项目组。

其它人或是无奈,或是愕然。

马献明解释了一下:“李老师的思维比较活跃,随时随地的都会讲到一些新的东西,有时也会是要点和重点,有时在实验室,有时在野外……所以研究员们都习惯了,随时随地都会带着纸和笔……”

苏秀大受震憾:她想不通,李定安是怎么把一群傲骨嶙嶙(谁都不鸟)的研究员,管理的这么有服从性的?

几位领导也久久无言。

看看这些国博的研究员,再看看左朋调来帮忙的那些人。

当然,这怪不到左朋:之前只是帮忙,研究的又是蒙古瓷,他们学了也没用。

但从今天开始就不一样了……

米书记没说话,只是看了左朋一眼,左朋突然就开了窍:“书记我明白,我待会就通知!”

马献明都愣住了:这家伙怎么变聪明了?

……

录像开始播放,有无人机的俯空镜头,也有影像组就近拍摄的考察和发掘录像。

画面很清晰,音质处理的也不错,还做了剪辑,剪掉了一些无意义的镜头。

刚开始,一切正常:左朋请李定安鉴定罗盘和朱古钱,李定安又找京大和故宫帮忙。

再之后,左朋带李定安去了罗盘卖家,也就是牧民家里。

然后马献明在发掘瓷窑的过程中发现佛头、八宝瓦当,李定安上老道山,对山顶遗迹进行了初步考察。

再然后,马献明在山下发现分金标尺,李定安进一步确定,山顶遗迹为大型的风水罗盘……

艾部长格外惊讶:“马所,你们连这样的镜头都有记录?”

她说的是鉴定罗盘和去牧民家里那两段:那时候,谁都没料到一块找不到出处和来历、甚至无法定性用途的铜盘,会和大型遗址有关。

包括李定安。

他们依旧录了下来,艾部长就觉得很奇怪:仿佛李定安能未卜先知……

但没那么玄。

“一般不记录,但涉及李老师的部分就要记录……”

这都是经验。

要没录像,猜一猜丰城的那些文物最后会怎么样?

要没录像,保定的祭红甪端、白瓷观音也到不了国博的展厅。

包括蒙古瓷立项,要不是有同步的录像,项目审查的绝不会那么轻松,更不会有之后的一路绿灯……

还有这次考察瓷窑,甚至引起了内部人员质疑,也由此可见,李定安寻找遗址的方法和过程有多奇特,到时外部又会有多少质疑的声音?

没关系,有录像……

经的多了,就会形成一些在外人看来很奇葩的规定:甭管李定安在研究什么,哪怕是一坨屎,你也先给我录下来再说。

何馆长的原话。

方志杰专门就是干这个的,有时候也会是舒静好……

马献明大致讲了讲,他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

感受也就更深了:李定安最擅长在平凡的地方发现奇迹,不记录不行……

录像继续播放,李定安从沈阳回来后,开始出野外。

大致就是先确定大概区域,再分区探查,再组织人员挖掘。

确定区域的方法简单到古朴:李定安拿一块罗盘,头顶再飞一架摄像无人机,满青龙山的转。

探查好像也不难:用便携式地电、地磁、金属探测仪等。

帮忙的人也不少,左朋、万成标、卜涛,再加两个考古队。分工也很明确,二十多号人分四组,负责探查李定安初步确定的区域。

但过程却异常的艰难……

刚开始,李定安建议:现在只是堪测大概范围,如果探查,工程量太大,等他将坐标区域确定到“平方公里以内”,再进行探查也不迟。

但左朋很着急,说马所长这边已经不用帮忙,他们闲着也是闲着。

行。

李定安开始堪,左朋开始探。

然后,他们就知道,李定安为什么要劝他们了:为确定一个“一平方公里”的平面区域,李定安需要堪测的的距离是“百公里”。

划重点,这是山里。

方圆十公里之内,可能有十数乃至数十道山梁,十数道峡沟,以及十数道河谷。

断崖更是不计其数,多的地方汽车到不了,只能步行。

李定安步行,他们也步行,还要背机器。

往往是探查组刚把机器背上山,李定安就进一步缩小了范围,转移到了下一个地点。

等于他们的机器白背了。

刚累死累活的下了山,又背上山,好了,范围又缩小了。

闲不闲了?

累不死你……

听人劝,吃饱饭,白干了两天,左朋再不敢犟了:李老师说一平方公里是吧,那我们就等你确定到一平方公里之内再探查。

可以。

第三天,李定安确定了第一根驱龙桩的大致范围,并将坐标缩小到方圆一公里以内,左朋带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