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诗圣杜甫,高祖举杯
这一刻,杜甫笔下无数的壮美诗篇纷纷闪过,
像极了他生命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
也反映了整个大唐的风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那天,黄昏时刻,杜甫来到了石壕村的一户农夫家中借宿,
半夜十分,却遇到了差役来抓人。
老翁为了躲避差役的抓捕,直接跳墙而走,
只剩下一个可怜巴巴的老妇人前去应对。
面对前来抓人的差役,老妇人苦苦哀求,
说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
希望他们把自己抓过去,
这样还能给前线的将士们做早餐。
面对老妇人的祈求,这两个差役一脸麻木的样子,
根本就不为所动,也没将这户人家的苦楚放在眼里,
强行带走了老妇人,只留下孤儿寡母在家中啼哭。
看到这一幕,杜甫的心中满是悲凉,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龌鹾事?
什么样的征兵连老人都不放过,
甚至最后抓不到人,连年迈的老妪都要被抓走?
一家数口全部上了战场,村中无丁可征,
官府又来抓人,百里荒凉,人烟稀少。
这还是之前那个兴盛的大唐吗?
那个记忆中的大唐,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这些大唐的百姓,到底什么时候能从苦难中脱身。
然而,石壕吏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当杜甫来到潼关之后,
这里的守将在和杜甫说明,
潼关固若金汤,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然而,杜甫并没有附和。
反而挥笔写下了《潼关吏》。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潼关虽然坚固,杜甫却想起了三年前的仙林之战。
当时哥舒翰固守潼关,本来是一副形势大好的样子。
却被杨国忠猜忌,被迫出战,
从而导致惨败,全军覆没。
看来,这大唐的上层,已经腐烂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明知道那些宦官没有什么军事才能,
偏偏要派他们来监战,最终导致所有人都被敌军消灭。
如果大唐还是这么一副样子的话,
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士兵葬送在敌人的手里,
他们本来是没必要牺牲的,
就是因为那些狗仗人势的宦官,
硬生生的丢了性命。
这大唐,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好起来,
让这些守边卫国的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
作出三吏之后,杜甫又见证了很多大唐的悲欢离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那日,杜甫回到了村中,
却发现村中一副破败的景象,
只剩下几个孤寡的老妇人,
以及一些炸毛的黄鼠狼,除此之外,再无旁物。
在战火的摧残下,昔日的家乡早就破败不堪,
只剩下无数空荡荡的房屋,毫无生机。
乱世之下,受害的何止是一处村庄,而是整个天下!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杜甫一样能发生。
时光流转,很快就到了大历二年。
那年,杜甫独自登高,看着眼前萧瑟的秋景,
就想起了极速衰败的大唐。
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飘零,
杜甫直接抬手,作出了千古名句。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个人的悲欢离合,大唐的衰败腐朽,
尽在其中,一览无余。
当杜甫的诗句不断地在天幕中闪烁的时候,
天幕最上方,再度给出了这个视频的评价。
杜甫的这些作品,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民间疾苦,
还有他自己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不管时代的风云如何更替,他的笔触贯穿始终,
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坎坷命运。
杜甫的每一首诗,不仅仅是他个人经历的载体,
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和那些悲春伤秋的文人墨客不同,
尽管杜甫一生悲凉,
却从来都是心系大唐,胸怀天下,
关于这一点,从他的每一首诗里
面都能够看出来。
他的绝句代表了古代律诗登峰造极的境界,
他笔下的人民紧贴着时代的唏嘘喟叹,
这,就是杜甫,一代诗圣!
他的存在为后世华夏子孙树立了一座诗家境界高不可攀的丰碑。
杜甫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