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了!

这一刻,朱元璋愣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秦镇竟然会说他是被害死的?

还是被朱允炆害死的?

在他看来,他活了七十多岁,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

本以为是寿终正寝,却不想,自己,竟然是被朱允炆害死的?

这特么……

朱元璋傻了……

……

而此时,大明建文时空……

“什么?我杀了皇爷爷?”朱允炆也傻了,他都懵逼了,怎么也没想到,秦镇竟然会爆如此猛料?

好家伙!

我杀了皇爷爷?

这特么不是开玩笑么?

我用得着殺皇爷爷么?

皇爷爷本来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我凭什么去殺皇爷爷?

“假的,都是假的!”

朱允炆怒了,胡说八道,统统是胡说八道,前面的也是胡说八道!

他慌了。

是真的慌了……

本来嘛,人家说了朱棣的功绩,他这皇位就有些逐渐不稳的意思。

可现在,天上那家伙,竟然还说,自己杀了皇爷爷?

这特么不是给朱棣送把柄,送正当理由么?

而此时,正在攻打济南的朱棣,正坐在军中,皱眉沉思。

铁铉是真的油盐不进。

他以情谊,试图说服铁铉投降,铁铉就是不降。

他又以天幕上,秦镇说他的功绩来说事,自己当了皇帝,如何如何……

可铁铉还是不愿意投降。

那没办法,就只有打了。

但久攻不下,后来铁铉还耍诈,欲要将他引入城门砸死……

好在有惊无险。

这时候,铁铉又在城头上大骂,就说,就算你朱棣最后成为永乐大帝,那你也是反贼!

朱棣气的命大炮强攻。

眼看着城即将破了,铁铉那狗东西,竟然把朱元璋的画像与神主灵牌放在城头!

朱棣麻了!

他是真的麻了……

他现在围着济南城,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就在纠结之时,就听到秦镇说,朱允炆杀了朱元璋!

“那小王八蛋,竟然杀了父皇?”朱棣一愣,先怒,然后,心中莫名的涌现出狂喜!

他忽然走出中军大帐,赶忙纵马,抵达济南城墙外,高喊一声……

“铁铉!”

“你也听到了,朱允炆,那小王八蛋,弑君篡位,你现在还效力朱允炆,你对得起先帝的知遇之恩吗?你对得起先帝的栽培吗?”

这时候,济南城墙上,冒出一颗脑袋来……

正是铁铉……

而此时,铁铉眉头紧皱……

说实话,因为天幕的缘故,城中将士都动摇了……

明知道朱棣会夺取天下,最后,登基称帝,还是永乐大帝。

他们还负隅顽抗?

有意思吗?

是真的没意思!

明知道必死,那还能去找死?

如果不是他铁铉威望够高,这会儿,城门早开了。

直到现在……

现在,秦镇又说,朱元璋也是朱允炆殺的?

“胡说八道!”

铁铉脸色难看:“先帝七十有二,是自然薨逝,何来弑杀一说?简直是一派胡言!燕贼,任你巧舌如簧,你都是燕贼!”

“呵,是么?”

朱棣笑了:“那咱们就等着,等等看!看看到底我是逆贼,还是你是不忠不义之徒!”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就听,秦镇继续开口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后,朱元璋无比悲伤。”

“但他也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国不可一日无储君。”

“于是乎,国榷之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朱元璋当时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何如?”

“这就是选立太子了!”

“那些大臣肯定不干啊,像你?像你可不就完了么!到时候,还不跟你一样剥皮揎草?但你反驳也不好直接反驳,然后,翰林学士刘三吾就说:如果立燕王,将秦晋置于何地?”

“又说,皇长孙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品性很好,应当按照继承制度,让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标是五月份死的,朱允炆是九月份被册立皇太孙的!”

“三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去死,死因倒是写的很明白,因为他作恶多端,被三位老妇人下毒害死的!”

“但要知道,在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的时候,朱樉还受命去平叛番,大胜,班师回朝!这时候的声望很高!”

“但就在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的时候,被人下毒害死了!我也不说这是不是因为挡了朱允炆的路,而被毒死,反正,就是被人给毒死了!”

“又过了三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第三子,晋王朱棡去世!”

“晋王这个人,能力也不错,他筹画的三北山河形胜图很细致,只需要遵照他这图行事,不管是行军打

仗,还是干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

“整个大明被被他看在眼里,这里有什么王,那里又有什么王,总之,很细致!”

“朱元璋也表示,让诸王都按照这个图来,对朱棡的能力表示认可!”

“洪武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朱元璋还在继续给朱棡传授他当放牛娃的人生经验,教晋王的卫军如何放牛放马,如何驯服马匹,如何利用羊毛、羊奶等,最关键的来了,朱元璋还让朱棡制造火枪战车等!”

“可以说,物质有了,武器也有了!”

“然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三十日,朱棡死了!死因不明!”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老大,老二,老三,全都死了!”

“朱棣就变成长子了!”

“悲痛之后,朱元璋给朱棣发了一封敕书!”

“原文是这样的:”

“【巳末,晋王棡薨。】”

“【四月,敕燕王曰,朕诸子汝独才智,秦晋已薨,仅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已命杨文郭英兼总诸军,听尔节制,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吾意!】”

“朱元璋高度评价了朱棣,并且表示,军国大事就交给你了,杨文郭英,你也可以调遣,这很明显,就是想要传位给朱棣了!”

“但是,大臣们不买账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国榷记载,太祖实录,甲寅,上不豫。”

“这个不豫,有生病与不高兴的两重意思,具体代表哪个,看他后面发生什么事!”

“后面就说,直接任命杨文率领北平两都司,并燕、谷、宁三王的护卫,从燕王参赞。”

“又命武定侯郭英与都督刘真,以辽府护卫辽东都司悉听节制。”

“他这是直接任命这两个家伙,去听燕王的,还供卫辽东地区。”

“这明显是朱元璋想传位给燕王了,但是,大臣们不愿意啊,朱元璋就生气了,然后,直接任命郭英与杨文,去听燕王的调遣!”

“这时候,这郭英与杨文,几乎掌握了整个明朝的兵马!”

“再加上,让谷王、宁王,都督等,都听从朱棣调遣。”

“这不是想传位是什么?”

“第二个月,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遣中使持符,召朱棣入京!”

“这还得了?这两人碰到一起,谁还拦得住?”

“所以,朱允炆、齐泰就摊牌了!”

“闰五月初十,朱元璋暴毙。”

“朱元璋去世的过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与国榷写的都不一样!”

“朱棣太宗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以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敕符,令上归!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召嗣位!”

“意思是,太祖当时召燕王入京,朱棣已经跑到淮安,却不想,朱允炆与齐泰发了一封敕书,他就回去了!”

“然后,朱元璋就死了,当天晚上就给装盒子里了,七天就给埋了!朱允炆矫召篡位!”

“而朱元璋的太祖实录,与朱棣那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召朱棣,是因为病了,去世,也是因为病情加重!也没提到伪造遗诏的事。”

“至于这两个谁正谁假,那就再看看另一个记载……”

“国榷记载:十日,朱元璋暴毙,十六日后,朱允炆称帝,改元建文,朱棣才到淮安。”

“一个,是朱元璋还没死,朱棣到淮安。”

“一个是朱元璋死后,朱棣才道淮安!”

“这里面自然有问题!”

“朱元璋是十日发的召,朱棣除非坐高铁,否则不可能下午就到淮安。”

“两千多里路呢,说到淮安就到淮安?飞呢?”

“而国榷记载的,就比较符合时间路线。”

“十日发出召,十六日抵达淮安,也符合时间路线。”

“也就说明,国榷上记载的这个,才是正确的!”

“整体情况就是,五月初,朱元璋派遣密使,去召朱棣,齐泰与朱允炆得到消息,果断就在五月十日的夜里,干掉了朱元璋!并且伪造遗诏,在六天后就称帝了,当天就把朱元璋给埋了!”

“国榷记载,朱允炆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所有亲王不准来奔丧。”

“你要哭,行,自己摆个画像,在家里哭。”

“而你朱棣,虽然已经到了淮安了,但你也得回去,马上到了也不行,看一眼也不行!”

“朱元璋死后第六天就被朱允炆埋了,当天就称帝了!是不是很急?”

“的确很急,不急没办法,淮安距离南京就三百来里路,但凡朱允炆晚继位一天,朱棣就到南京了!”

“所以,他不得不继位!”

“而且,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

“朱元璋被埋的太快了!”

“六天就给埋了!”

“普通人还要停尸七天呢,有个头七的讲究,要到七天后,才下葬!”

“而朱元璋,连个普通人都还不如,六天就给埋了!”

“而明

朝的其他帝王,除了崇祯,基本上都是停尸二十七天。”

“前朝甚至停的更久,停几个月的都有。”

“朱元璋身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停六天,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这很明显有问题!”

“同时,朱允炆还不让藩王奔丧。”

“这一条,甚至连写史书的作者都看不下去了,批注道:难端见矣,遗诏先之也。父死不奔丧,其何以令。”

“老子死了,不让儿子奔丧,这不是违反天理人伦么?!”

“当然,这都是后话!”

“且说说朱允炆是怎么弄死朱元璋的!”

“首先啊,朱元璋从来都不生病,或者说很少生病!”

“甚至,到了七十多,身体还很硬朗,毕竟,从小就走南闯北,到处要饭,后来打仗,身体硬朗的很!”

“如果说旧伤发作,一般人五六十岁,不到七十,早就发作嗝屁了!”

“就像徐达,常遇春一样。”

“还用得着等到七十二忽然发作?”

“当然,也不排除是正常生病的可能。”

“而朱元璋生病后,国榷就记载了,皇太孙侍汤药甚谨,虽秽亵,必躬以进!”

“还别说,就这么一句话,就把皇太孙朱允炆的孝给体现出来了,就算再脏,朱允炆都要亲自喂药,亲自侍奉!”

“但这也暴露了问题。”

“第一,朱元璋吃的药都是朱允炆喂的。”

“第二,秽亵,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吐下泻!”

“这上吐下泻的,哪像是旧伤复发?或者别的什么病?这明显是食物中毒!”

“在朱允炆与他媳妇儿的精心照顾下,朱元璋当天晚上就死了!喝着药死的!”

“嗯,朱允炆的媳妇儿,也是文官集团那边的人。”

“他媳妇儿是马氏,是光禄少卿马全的女儿。”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朝,从皇太孙朱允炆,到皇太孙的正妻马氏,再到朱允炆他娘吕氏,再加上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文官集团的人!”

“你朱元璋不死谁死?”

“朱元璋一辈子都在修订律法,到了洪武三十年五月的时候,才正是定下!”

“也因为这个修法,他与文官集团彻底杠上了!”

“为什么怎么说呢……”

“先说造反这事……”

“在明朝,如果百姓造反,只处理本人,不株连任何人!”

“但这个待遇官员没有,官员如果结党谋逆,还是夷三族!”

“很明显,这就是在针对官僚集团!”

“更让那些官僚痛恨的是,朱元璋还要把大明律发给所有百姓看!”

“这要是让老百姓都懂法了,那那些退休的官员啊,士绅啊,退休后想欺男霸女,占用良田,这不就不好下手了么?!”

“所以说,大明的官员,对朱元璋是真的没有半点好感!”

“你抠抠搜搜给我那点俸禄也就罢了,还不让我贪污,还不让我欺男霸女,还不让我吞并良田?你赶紧死,让咱们培养的朱允炆上位,到时候,文官集团可就好过了!”

“看看朱允炆登基之后干的事情就知道了!”

“朱允炆登基,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建文新政!”

“第一,他先把齐泰升尚书,把黄子澄升太常寺卿,令其参军国事。”

“又把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喊了回来,任命翰林院侍讲。”

“以及一些官员品级的调整等。”

“这三个人,可谓是将军权抓在手中。”

“然后,他们就开始着手削藩。”

“当然,在此之前,他们也裁撤军队,将北方的一些重要卫所裁撤,将将士们遣返回原籍。”

“文官一旦掌权,第一步就是削军权,跟前朝几乎一模一样。”

“第二,修改了朱元璋时期所实行的严厉法律制度,同时,也开始裁官,说是官员过于冗杂,太多了,需要裁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裁撤了朱元璋设立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

“这个检校,就是朱元璋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跟锦衣卫一个性质!”

“所以,被裁掉了。”

“检校一撤,文臣们就彻底自由了!”

“第三,用保举法,让文臣五品以上,以及县令,可以举荐人才,这就是以前的荐举制,就是不需要科举,有人推荐走后门,就可以直接当官!问什么说前朝那么多文官,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给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官员翻案,主要是贪官,流放的让人家回来,抄家的把东西还给人家。”

“第五,减轻赋税,下旨‘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这主要还是针对江浙地区,也就是那些明朝官员的出产地,直接把赋税减半了!其中,方孝孺还想恢复周礼,想要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当然,最后连朱允炆也觉得离谱,还是没有实施井田制!”

“方孝孺是个什么东西,从这一点来看,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还井田制呢,这不是想走历史的倒车么?”

“但凡朱棣靖难失败,再让方孝孺他们这么搞下

去,这大明不二世而亡才有鬼了!”

“有人说方孝孺是大儒?狗屁的大儒,他连科举都没考过,完全是被推荐上来的!”

“当时朱元璋就没用方孝孺,就随便给他一个小差事,让他去给那些如生门讲学,从此打法了,直到朱允炆继位,才把他喊回来!”

“等他回来,做出来这井田制,也能看出这家伙到底有几斤几两了!”

“人家敬重你方孝孺,称你一声大儒,你为生员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可要是不敬重你,你屁斗不是!”

“总之,朱允炆上位后,做的事情,全都是符合江南文官集团的利益。”

“修改大明律,把那些严格的,变得宽松。”

“还去掉了检校,这样,朝廷就没了眼线与制约!”

“然后就是保举法,这直接就是要搞小团体,搞党派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