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乔染秋先前所认为的,倒也没有太大错处——

世家宗族中人的婚事,都不能由自己定夺,必须由圣上来指,但圣上也确实不可能将族内所有人的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尤其不甚重要的旁支中人,大部分还是能如常人一般婚配,只不过婚事定下后,需要上奏禀告,而于圣上而言,只要并非在与几大世族通婚,多也不做干涉。

但秋致延这一脉,是京中一脉,在朝中影响颇大,自然算不得不甚重要的旁支脉络。

自打广宗唐晟即位开始,秋家在远京的后裔,尽数都是圣上亲指,不论男女,不论嫡庶,即便其中有人能自己选上一选,禀告圣上之后,也仍然需要等一道旨意。

而如今秋致延的诸多子女,也全都是奉旨成婚,但其中却有一人特殊一些——

秋致延的第三子,秋令韬。

秋令韬年长秋如棠八岁,在秋如棠约莫十岁那年,秋令韬考得功名入仕为官,在经由当时的圣上、如今的太皇唐澈指婚前,他被调往了离原道归朔州任职,然而不到一年,秋令韬却是传回远京一纸书信,称自己对庶人同僚家中女儿心生爱慕,秋致延将此事上奏唐澈,望唐澈成全,而唐澈念及秋令韬正是婚配之年,又远居归朔,所倾慕之人更非世家出身,欣然应允。

虽然除了秋令韬之外,秋致延的所有子女,都是全凭广宗唐晟或太皇唐澈赐婚——到了当婚的年纪,秋致延便会前往请旨,从人选到婚期,都由圣上定夺,但秋如棠与秋令韬关系尚可,秋令韬成婚时,秋如棠又恰好将到待嫁之年,后头当她从家书中得知,三兄长与三嫂嫂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是真心相爱,渐渐的,她心中竟是也存了心思,希望自己也能仿照三哥哥的做法,遇得一个真心喜欢之人,寻得一个良人佳婿,最后与属意之人终成眷属。

在她的幻想中,她甚至是希望能像话本里那般,榜下捉婿,寻个相貌英俊却又颇有才德的庶人才子。

秋致延本是不知此事的,直到两年有余之前的春天,某日秋致延带着秋如棠往太常寺卿府上赴宴,秋家为太常寺卿家中的老夫人祝寿,竟叫秋如棠竟意外与太常寺太乐署典事王世光合奏了一曲——

秋如棠擅琴,而王世光也有一手好琴艺,在琴音与言语的交谈间,二人竟是看对了眼。

但大祈之人还是讲究婚姻大事,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以即便秋如棠心有所属、想如兄长一般向圣上请旨,也一定需要经过秋致延,也正是因此,在秋如棠芳心暗许、急急想要出嫁时,她终于将此事告知,彼时她甚至还说,那王世光再如何,也称得上是个寒门子弟,落魄世家也是世家,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

可秋致延却并不认为王世光乃一良婿。

虽说寒门亦算世家,但王家早已落魄得不能再落魄,京中都不剩什么人了,就算论虔诚,王世光虽混迹太乐署,身傍些许琴艺,可只管着杂务,没有官品,混到那地步……瞧起来同庶人也未有太大分别了。

若只是如此也就罢了,可在秋致延眼中,他只觉此人油嘴滑舌,又颇有些懦弱胆怯,无甚担当,王世光的父母彼时才刚刚病故不久,他本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未想到竟还有心思思量儿女情长,难道连孝期都未过,就要忙着娶妻不成?

保不齐就只是为了攀附秋家而已。

若与此人结亲,不仅秋如棠容易受了委屈,秋家可能还需多加帮扶,是以最开始秋致延拒绝了秋如棠的请求。

然而之后秋如棠却是不依不饶了起来。

王世光频频登门,称自己有求娶秋如棠之心,而秋如棠也总是哭哭啼啼,称自己非王世光不嫁。

这番折腾之下,秋致延颇觉无奈,本也产生过动摇,心说若全凭彼时的圣上唐澈指婚,还不知要指个什么人,到最后指过来的,也不一定能比王世光好上多少,思来想去之后,秋致延便答应,待王世光孝期将过时,再往请旨,届时王世光孝期一过,二人便可完婚,如此,才不坏规矩礼数。

哪知秋如棠这一等,就等来了太皇退位、女帝登基,等来了苍王唐含章的青睐——

就在今年春末,宫中举办赏花之宴,女帝邀请了诸多达官贵族、皇亲国戚并其女眷赴宴,没想到那唐含章竟是对秋如棠一见钟情,都未同秋致延打过招呼,就私自向着圣上请了旨。

说实话,女儿得嫁给唐含章,同样也让秋致延觉得头疼——

若唐含章只是个无甚实权、仅任虚职的闲散王爷也就罢了,再如何,那王位也是**的,只要唐含章安分守己,不做什么会让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