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弘还是早早地起床了。

也不知皇帝与皇后昨日晚上究竟商量出了什么,总之,这一大早他们便兴致勃勃地叫上李弘做起了实验,而李弘的弟弟妹妹们也都过来看起了热闹。

李弘心中早就模拟好了流程,丝毫不慌。

在大唐,制盐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改进,如今皇宫所使用的最顶级的食盐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少苦味,相对而言其中其他的杂质含量相对较低,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李弘还是对目前的精盐再进行了一次溶解提纯。

然后,终于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在李弘的指挥下,一个内侍小心翼翼地将饱和盐水倒进了装着粗盐的铁锅中,并在里面搅拌了好一阵子,充分接触。

再将盐水过滤而出,剩下了一些沾着水的结晶体稍一加热,蒸干剩下的一点水份,锅里的晶体就是雪白的食盐了。

待到一切停当后,内侍监王福来自告奋勇,上前去取了一小点盐,放进嘴中,细细品尝。

李显的性子最闹腾,王福来盐刚一入口,他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怎么样?”

王福来稍加品尝之后,眼睛一亮,答道:“大王,此盐几无苦味,味道还要胜过精盐!”

“好!”李治扶手笑道。

武后则想得更多些:“从粗盐中得精盐,此的确是一良法,也不知想出这一办法之人是何等大才。”

李治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以精盐之水来制出精盐,确实另辟蹊径。”

说到这,李治也没忘顺便夸一夸李弘:“弘儿能在古书之上看到此法,并记下来,亦是大功一件!”

李弘也笑着回应。

实验成功,皇帝皇后高兴之余自然没有品尝的想法。

但李贤和李显看到这一幕却很是好奇地要去尝尝。

只是两人到底没真的尝过盐,不知道控制分量,一人一口下去,皆被咸的皱起了眉头,一旁侍奉的宫人赶紧奉上漱口水,才让两人表情舒缓了些。

李弘原本还在憋笑,却听身旁的皇帝皇后已经笑出了声,他也笑出了声。

热闹之余,王福来说道:“大家,老奴有个想法不知当不当讲。”

大家,是宦官近臣对皇帝的称呼。

李治道:“只管说。”

“据老奴所知,如今虽有精盐,但产量却十分有限,今老奴瞧着太子殿下这改粗盐为精盐的办法,所花费并不高。在各地盐屯采用此法,或可借此获利更多。”王福来答道。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弘光想着晒盐法了,如今听了王福来所说,只觉得这样来钱似乎还要更快些。

对于李弘来说,这算是意外之喜吧。

毕竟如今的大唐,能吃得起稍贵一些的精盐的有钱人实在不少。

李治听完,高兴地说道:“如此看来,不仅晒盐之法应可行,制作精盐也有了新法,弘儿功不可没!”

说着,李治看向了李弘,说道:“既然这办法是你提出来的,不如就由你去办可好?”

啊?

李弘有些愣神。

李弘原本只想出个主意,当个甩手掌柜。若是搀和上这事,千头万绪的事情,很难甩给别人,到时候再加上繁重的课业……

那他休养身体的大计还如何继续下去?

他还想着好好活到接班的时候呢!

可面对皇帝期待的目光,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我还是个孩子,可别把我给累死了!

忽然,李弘注意到了武后正在皇帝身侧对着他悄悄摇了摇头。

李弘本就有心拒绝,见状更是坚定了决心,正准备开口推辞,忽忍不住咳了两声。

这回还真不是他故意的。

见状,皇帝也不提办事了,他留意到了李弘因昨日睡得晚而导致的的黑眼圈,关切地说道:“弘儿最近劳心劳力,似是又消瘦了一些。”

李弘赶紧点头,别管瘦没瘦,反正只要在父母眼中他瘦了就行。

这时,李弘才拜道:“儿也想替阿耶分忧,只是儿近日偶有胸闷,担心耽误了阿耶的大事……”

李治也不纠结,说道:“那阿耶就另外安排人去做了……你在东宫好好休养……若是课业重了,你去同你那几位老师说,朕同意减一些课业。”

闻言,李弘的嘴角差点压不住了,他连忙低头拜道:“多谢阿耶。”

……

皇帝没有停留太久,马上就决定召集近臣们商议怎么捞钱……不对,是充实国库……

“弘儿,陪我走走。”

“是!”李弘看着武后迈步离开,他连忙跟上。

身边侍奉的阿琪等人避在后面,太平公主倒是想跟上,被一旁的宫人给劝住了。

等到身边没有其他人,武后才说道:“弘儿不好奇阿娘刚才为何让你拒绝吗?”

李弘答道:“孩儿想着,阿娘是担心儿的身体……而且盐田之事看似简单,收益也大,但目前顶多落于纸面,要想凭借此法短时间内筹集钱财,只怕不易。”

武后笑道:“你倒是看的分明,如此,我也就不复多言了。”

李弘应道:“谢阿娘教诲。”

“这本

就是你自己想的,何必谢我?”

李弘摇了摇头,道:“其实儿当时心中有些迟疑,全因阿娘提醒,才下定了决心。”

武后轻轻颔首,继续往前走。

李弘继续跟上。

阿琪等人依旧坠在后面。

走着走着,武后忽然又说道:“弘儿前阵子就学到《后汉书》了吧?”

“正是。”

“东宫那几位太子师,必然会借着这个机会说一说外戚干政之害吧?”武后问道。

后汉的一大个特点就是少帝继位,太后联合外戚干政。

但李弘心知肚明,武后问的是外戚,真正所指却是后宫。

而且事实也正如武后所说的,他在东宫的老师都颇有儒学造诣,不借着后汉书向李弘暗示武后干政之患才奇怪了。

历史上,李贤刚当上太子,就主持编撰了后汉书注,要说这其中没有政治意味,鬼才信。

和武后刚正面的下场李贤已经演示过了,李弘自不愿去重蹈覆辙。

况且眼下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身为大孝子的他怎么能不满足母亲的愿望呢?

李弘很干脆地答道:“此一时,彼一时。后汉如和熹皇后,临朝之时,正是后汉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之际,若是任由幼主掌权,天下难安。”

和熹皇后,算是后汉六个临朝太后中最贤者了。

听完李弘所说,武后的心情很是不错,她复又问道:“然史书之上,皆把此时的天灾人祸归咎于阴阳失序、太后临朝,弘儿的想法倒有些不同。”

李弘答道:“其实儿很喜欢荀子的一句话,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管武后信没信,反正李弘自己是信了。

因武后走在前头,李弘看不见武后的表情。

但从后续闲聊的内容和语气来看,武后的好心情应是一直持续下去了。

……

在贡献出了自己关于制盐的办法后,李弘又恢复了以前深居简出的生活。

该上课时上课,该观政时观政。

当然,听从皇帝陛下的嘱托,要求老师们减轻一下自己的课业负担,并在其他时候找准时机摸一摸鱼,缓解一下繁重的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这段时间,皇帝也与大臣商量出了办法。

谁说古人没有经济头脑的。

在盐田正式推出之前,大批量的来自官方的精盐就已经出现在了长安的市场之上。

一度让原本因产量少而昂贵的精盐降价了。

等到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精盐来自何处后,才有人放出风去,说是朝廷发现了新的晒盐之法和以粗盐制取精盐之法,要与民同享。

接下来盐田的售卖近乎水到渠成地被提上了日程。

别管盐田远在海边,现在根本就是一片荒芜,你就说你买不买吧?

反正李弘是买了,他花费了东宫的大半家资,另外一小半也准备投在盐田的建设之上,差点就倾尽府库了。

为此,就连他的一日三餐都减了一道荤菜。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