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十八年冬天,寒风刺骨,还飘着小雪,呼呼地刮过雄伟的皇城。
太极殿前,三十六名身穿金色铠甲的武士,个个手持长戟,站得整整齐齐,眼神冷峻地盯着周围。
大殿里头,新登基的皇帝高成毅,穿着绣着十二章纹的冕服,头戴垂着旒的冕冠,一步步走上被蟠龙金柱围着的御座。
他目光扫过丹墀下趴着的大臣们,听着震耳欲聋的 “万岁” 呼喊,心里却一点高兴劲儿都没有,反倒沉甸甸的,说不出的难受。自先帝景元帝驾崩,这短短三个月间,高成毅经历了太多。丧父之痛尚未抚平,他便被推上了这个至高无上却又危机四伏的位置。
此刻,望着殿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深知,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景元帝在位的时候,一直想着开疆拓土,可仗打了一年又一年,把国库里的钱都花光了。为了凑军费,朝廷只能不停地加税,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现在,各地的粮仓都没多少粮食了,可边疆还得要大量粮草来守着。更让高成毅发愁的是,先帝为了安抚皇子们,把他们都封了藩王,给了大片土地。
这些藩王在自己的地盘上手握重兵,表面上说是保卫皇室,实际上势力大得朝廷都管不住了。
“陛下,臣有本奏。” 一声洪亮的声音打断了高成毅的思绪。他抬眼望去,只见礼部尚书刘宏出列,手中捧着奏章。他是两朝元老,历经景元帝与宣德帝两朝,在朝堂上德高望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爱卿请讲。” 高成毅微微颔首,声音沉稳。
“陛下刚登基,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眼巴巴地盼着过上好日子呢。可眼下国库没钱,朝廷好多事儿都干不了。依臣看,当务之急是赶紧想法子多弄些钱,把国库填满。” 刘宏一脸诚恳,眼里透着担忧。
高成毅心中暗叹,这正是他日夜忧虑之事。但如何开源,却绝非易事。增加赋税,百姓负担已重,恐生民变;而朝中大臣,大多与富商巨贾勾结,想要从他们手中征税,必然遭到强烈反对。
“刘爱卿可有良策?” 高成毅问道。
刘宏沉吟片刻,道:“陛下,江南一带商贾云集,富甲天下。若能在江南增设商税,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这话一出口,大殿里立刻传来一阵小声议论。
高成毅留意到,有几位大臣脸色变了,特别是户部侍郎赵德荣,眼里闪过一丝慌张。他心里明白,这江南商税的事儿,牵连可大了。
赵德荣背后是江南最大的商帮 —— 云锦商会,刘宏这么做,肯定是动了他们的蛋糕。“此事容后再议。” 高成毅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将话题转向了另一件大事,“诸位爱卿,朕的几位王叔在属地已有些时日。如今朝廷局势不稳,朕欲宣他们进京,共商国是,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藩王进京,看似是为了共商国事,实则是对他们势力的一种制约。几位藩王手握重兵,一旦进京,必然会引起朝堂震动。
“陛下,臣以为不妥。” 吏部尚书李延龄出列,神色严肃,“藩王在属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贸然宣他们进京,恐生变故。况且,边疆局势不稳,还需藩王镇守。”
李延龄的话得到了不少大臣的附和。高成毅心中明白,这些大臣大多与藩王暗中勾结,不愿看到藩王势力被削弱。但他也清楚,若不将藩王的势力控制住,朝廷永远无法真正安定。
“李爱卿所言虽有道理,但朕意已决。” 高成毅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三日后,朕将下旨,宣赵王、齐王、宁王三位王叔进京。”
退朝后,高成毅回到乾清宫,疲惫地坐在龙椅上。贴身太监王德顺端来一盏热茶,轻声道:“陛下,您可要保重龙体啊。”
高成毅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苦笑道:“德顺,你说朕这个皇帝,是不是当得太窝囊了?”
王德顺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陛下折煞奴才了!陛下天纵英明,定能中兴大燕!”
高成毅摆了摆手,示意他起来:“起来吧。朕知道,这江山社稷,想要治理好,太难了。国库空虚,藩王势大,朝中老臣又各怀心思。朕该如何是好?”
王德顺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依奴才看,您不妨先从朝中大臣入手。这两朝元老,虽位高权重,但也并非铁板一块。您可以分化他们,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如此方能掌控朝堂。”
高成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王德顺虽只是个太监,但在宫中多年,对朝中局势看得透彻。他决定,先从刘宏和李延龄这两位最有影响力的老臣入手。
三日后,圣旨下达,宣赵王、齐王、宁王进京。消息传出,朝野震动。三位藩王接到圣旨后,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只得率领亲兵,浩浩荡荡地向京城进发。
与此同时,高成毅在宫中召见了几位年轻的大臣。这些大臣大多是新晋官员,在朝中没有深厚的背景,却颇有才华和抱负。高成毅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打破朝中老臣的垄断。
“诸位爱卿,朕召你们前来,是想听听你们对朝廷局势的看法。” 高成毅目光温和地看着众人。
翰林院编修陈启元率先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朝廷之患,在于藩王势力过大,国库空虚,而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
“哦?如何从根本入手?” 高成毅饶有兴趣地问道。
陈启元沉思片刻,道:“首先,对于藩王,陛下可采取‘削藩’之策。但不可操之过急,可先逐步削弱他们的兵权,再将他们的封地收归朝廷。其次,关于关于国库空虚,除了增设商税,还可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最后,对于朝中大臣,陛下应严明赏罚,整顿吏治,杜绝结党营私之风。”
陈启元的一番话,让高成毅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官员竟有如此见地。但他也知道,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必然会遭到重重阻力。
“陈爱卿所言极是。但这削藩之事,谈何容易?三位王叔手握重兵,一旦反抗,后果不堪设想。” 高成毅叹了口气。
陈启元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可先以犒劳藩王为名,设宴款待他们,在宴会上,陛下可对他们多加赏赐,以安其心。同时,暗中派人收集他们的罪证。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削藩。”
高成毅微微点头,心中暗自盘算。此计虽好,但风险也不小。若被藩王察觉,必然会引发叛乱。但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在高成毅为削藩之事苦恼时,江南传来消息,云锦商会联合其他商帮,抵制增设商税。他们煽动百姓闹事,导致江南多地赋税无法征收。高成毅闻讯大怒,立即下旨,命江南巡抚严查此事。
然而,江南巡抚却上书为云锦商会开脱,称此事是百姓自发所为,与商会无关。高成毅这才明白,江南巡抚早已被云锦商会收买。他意识到,想要在江南推行商税,必须先解决这些腐败官员。
于是,高成毅决定派心腹大臣前往江南,彻查此事。他选中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周明远。周明远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是个难得的清官。
周明远领命后,立即启程前往江南。
他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收集云锦商会和江南官员的罪证。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他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云锦商会与江南官员相互勾结,偷税漏税,欺压百姓。
周明远将调查结果上奏朝廷,高成毅看后,怒不可遏。他立即下旨,将江南巡抚及相关官员革职查办,同时查封了云锦商会在江南的所有产业。
此令一出,朝野震惊。
朝中与云锦商会有牵连的大臣纷纷上书为其求情,但高成毅不为所动。他深知,若不借此机会树立皇威,今后的政令将难以推行。
在解决江南商税问题的同时,高成毅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迎接三位藩王的事宜。他按照陈启元的计策,在宫中大摆宴席,款待赵王、齐王、宁王。
宴席上,高成毅对三位王叔嘘寒问暖,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三位藩王见皇帝如此厚待,心中的戒备渐渐消除。但他们不知道,高成毅早已暗中派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宁王的一名亲信在京城酒后失言,泄露了宁王暗中招兵买马的计划。高成毅得知后,心中一惊。他意识到,削藩之事已经刻不容缓。
高成毅立即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陈启元建议,可先以 “意图谋反” 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