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开过光

山风呼呼的刮,扬起一蓬蓬尘土。

坡很陡,地面坑坑凹凹,看着很平,一脚踩下去,半条腿陷进了雪洞。

“吭吭嗤嗤”好半天,何安邦才拔出了腿,“呸呸呸”的吐几口,唾沫里全是土。

眼睛干的难受,顺手一抹,沙子和着眼泪刮着脸,仿佛针扎。

“李定安,你奶奶个腿儿……也不说来扶我一把?”

李定安动都没动。

方志杰刚起身,被他一眼就瞪了回去。

不让老何尝试一下,你还以为我天天睡大觉?

但何安邦多少年没爬过山了?

走半小时,何安邦就得喘差不多二十分钟的气,所以平时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登顶,今天整整走了半天……

方志杰悻悻的坐了回去。

“何馆,现在知道,我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才找到这地方吧?”

“废话?”

录像他又不是没看:为了找到这儿,李定安把青龙山都走遍了,这样的山爬了多少座,数都数不过来。

“所以,谁敢撤项,我跟谁玩命!”

“你大爷?”

何安邦又气又笑,又无奈。

他倒是想撤,但也得馆长答应。

况且撤项也没用:李定安又不是不能辞职?

当地怕是能高兴疯……

“给我一根……”

何安邦一屁股坐了下来,抢过李定安的烟盒。

抽了两根,等他歇差不多,几人才起身。

几十米外就是峰顶,相对好走点,一口气登上山,何安邦喘着粗气转了一圈,停在一块巨岩旁边。

断茬还很新,下面散落着碎石,往下十几米,就是悬崖。

李定安差点死在这……

“走了!”

李定安拍拍他,又从北面下山。

孤峰耸立,西与北两面都是断崖,只有东、南两面能走人,山洞就在北面的阴坡上。

穿过松林,又穿过数十米长的灌木带,何安邦才看到山洞。

左右瞅了一圈,眼睛慢慢的瞪了起来:“连个羊蹄印都不见,这纯属原始山林,伱怎么找到的?”

“用罗盘!”

扯淡?

“我讲了你也听不懂……”

何安邦被噎了一下。

他还真就不懂。

“那怎么考察,怎么发掘?”

“放心,遗址都在浅表层,工程量不会太大,基本用不到大型机械,人能上来就行。”

“问题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来?”

何安邦指了指山道,“你别告诉我,你准备让考察组的老专家也像你和我一样,爬上来?”

哪个不是七老八十,平路上多走几步都喘……

李定安顿了一下:“他们坐办公室看看材料不行吗?”

何安邦斜着眼睛:“你觉得呢?”

确实有点不可能。

发掘立项只是其次,关键还涉及到遗址级别,后期景区立项开发等等一系列的评审,审核团必须实地考察。

“不行就弄架直升机,让他们飞上来!”

“越说越简单了,直升机厂是你家开的?”

自己弄不来,当地还弄不来?

李定安懒得和他争。

他休息了整整一周,但马献明和左朋都没闲着。

马献明带研究员做初步防护,左朋则带民工施工:洞口扩大了数倍,又在东南两面的山坡上整了几块平地。

面积不小,加起来足有三四百个平方,一旦确定发掘,这里就能立起一座临时性的营地。

工人们热火朝天,伐树的伐树,砍草的砍草,工头看到李定安,忙摁了一下对讲机,马献明和左朋从山洞里钻了出来。

“何馆,李老师!”

“准备的怎么样?”

“一切就绪!”

李定安点点头,进了山洞。

人也不少,国博项目组的人都在。

做了初步清理,还做了防护,又架了十多盏灯,与录像中阴森森、灰扑扑的光景相比,洞内焕然一新。

壁画鲜艳,星图灿烂,铜柱熠熠生辉。

何安邦的眼眼里流露迷醉的色彩:“奇迹啊?”

现在看来很平常,但放古代,这话没一点毛病……

“别感慨了,先说一说,接下来怎么弄?”

“你是负责人你问我?”

馆长的原话:项目暂时让李定安负责,去了后好好配合。

何安邦又问:万一他脑子发热怎么办?

馆长说:放心,他热不起来!

估计还有什么安排,但馆长没说,何安邦也没好问……

李定安想了想:“那就挖!”

“这就挖?”

“不然呢?”

于思成就给了他三个月的时间,时间一到必须回京。

到时别说帝宝,就是发现金山也没用……

左朋犹犹豫豫:“李老师,会不会太急了点?”

他的意思是:既便不用等整个审批流程走完,至少也得等材料递上去,等上面有个明确的回复。

比如文物局和文旅部看过材料后,都有明显倾向,认为这个遗址很有发掘的价值,继而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等到那时候再挖。

但李定安等不了:等区有关部门递完材料,年都过完了!

倒不是区里不重视,恰恰相反,太过重视:总觉得材料是不是还不全,申请的措词是不是不够严谨。

李定安倒是委婉的提醒过米顺东和秦隆:就现有材料,你们放心往上递,剩下的不用管。

米顺东和秦隆也想试一试,但区领导不同意:被打回来怎么办?

所以快一个星期了,材料都还没准备全……

“挖吧!”李定安很笃定,“会立项的!”

何安邦大手一挥:“那就挖……老马,调人!”

左朋哪还敢吱声?

马献明一声喝令,项目组就动了起来。

说是挖,听着很简单,其实挺复杂。

山洞没有被掩埋,等于已经揭顶并开启的地宫,且天然形成,相对好发掘,只需划方、清理、采集、照相、录像、绘图、制作模型。

而且就这么大个地方,清理和采集范围大不到哪里:夯土杵痕、洞顶凿痕、洞壁锹痕、及关键支撑、布局痕迹等等。

并同步收集文物。

但洞外就很麻烦:以古代的技术,这么大的工程量,建造的时间该有多久,所需要的工匠、应用的工具又得有多少?

留下的遗物与痕迹又有多少?

还要找到铜料上山的路、烧炼的地址、工匠的工作地点、宿营及生活地点,还要追溯还原整个建造过程以及方法和工艺……

范围太广,痕迹太多,且很复杂,继而也就很慢,发掘时间至少以“年”计。

反正李定安是顾不上了,他也没想顾。

他只管堪查准确坐标,确定遗址地点,发掘主要文物……

马献明分组划方,各组绘图并进行初步数据收集,回去后再做具体计划。

左朋协调技师、探工、民工,以及保障后勤……只要他给力,至多两三天就能大范围内全方面发掘。

差不多三点,左朋留下一组人值班,其余人下山。

走到一半,何安邦才知道,李定安为什么动不动就住到山上。

下山比上山还要难……

第二天继续。

今天好一点,至少老何知道跟着前面的人的脚印走,而不是凭经验。

时间缩短了一半,一个半小时就上了山。

“感觉怎么样?”

“我……我感你个头?”

何安邦气喘嘘嘘,累的像一头耕了十亩田的老牛。

“让你别来,你非要来?”

废话!

项目组全体上山,馆长躲宾馆睡大觉?

哪怕坐着不动当吉祥物,他也必须得来……

何安邦没力气斗嘴,坐在洞口喘气,李定安安排工作。

“建造与人为痕迹后面收集,今天分组探底、找边……注意,洞内土质地面只是落灰形成的浮土层,很薄,刮面动作要轻,尽量不要损坏地砖上的符文……”

“地里有砖,还有符文?”何安邦往里瞅了瞅,“探过了?”

“不需要探!”

李定安指指铜柱和洞顶上的星图:“配套的!”

这玩意还能配套?

何安邦看了看马献明,马献明摇摇头:别看我,我也不懂……

“骆庆良、蔺军摄像,各组负责人做好纪录!”

各组依次进洞,每组三人,一个技师或探工,带两个民工,只负责方圆四米之内的区域。

刮面很简单:用铁铲刮去自然形成的浮土,找到遗迹的间边和分层。

重点在于细心。

分派好之后,李定安进了山洞,观察铜柱上的星图。

脚下就是金身佛,已用保护罩扣了起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