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熟悉的考舍。
方子期眉头一皱……
因为他感觉到了一道瘆人的目光。
往后一看……
只见孙知白此刻已经红着眼在看他了。
“啊嚏!”
“啊嚏!”
孙知白一边看着他,一边打了好几个喷嚏。
“不准打喷嚏!”
“堵住鼻子!”
“否则离开考场!”
此刻,一个青年胥吏走上前,皱眉看向孙知白。
“那是孙家的公子哥。”
这个时候,另一个年老胥吏悄悄上前,拍了拍这个青年胥吏的肩膀小声道。
如此,这个青年胥吏才嘟囔着没再说话。
事实证明。
在考场上,这家世也都是有用的。
这个时候。
孙知白突然一脸嘚瑟地看着方子期,然后故意装模作样地又打了几个喷嚏。
似乎在说:看到没有!我孙家一门三进士!考场规则亦要因我而变!
方子期:“……”
“这傻狍子倒是越来越傻了……”
……
院试第二场有三道题。
分别是五经义一道、论一道和表一道。
表要等到未时才会发题。
等到辰时开考的时候,照例由胥吏提着木板让考生记录考题。
有些考生眼神不好的,还需要让胥吏将木板放置于考舍外,逐字逐句地记录。
当然,对于方子期而言,扫一眼之后,就在脑子里记下了。
五经义的题目是:“《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道题出自于《诗经�9�9卫风》。
大概意思是:《诗经》中说‘像加工骨角玉石那样,反复地切磋打磨’,大概说的就是君子的修养需要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直译看起来还是有些拗口。
其实本意就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学问的提升,要像雕琢**和玉石一样,需要反复地打磨、不断地切磋,绝不能一蹴而就!
而引申出来的大概思想就是:君子不仅仅要做到‘贫不谄媚、富不骄纵’,而且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比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而这种提升的过程就像是雕琢玉石和**一样,需要‘切、磋、琢、磨’!需要持续进行!精益求精!
既知其意,写起来就简单了。
方子期稍一思索,就开始下笔。
“圣人取喻君子修身,盖言德行之成,亦需如治玉般反复砥砺、日臻完善,此乃圣贤垂训之要旨也。而纵观千古,能使斯道遍行天下者,莫不赖君王之圣德教化矣。”
……
“夫天下之治,始于教化;教化之兴,系于君王……”
……
“今我圣主,广设庠序,遍置学官……”
……
“再者,君王以德化人,躬行节俭,体恤民情,其自身之德行,便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范……”
……
洋洋洒洒,大几百字就完成了。
其中‘君王、圣主’这样的字眼估摸着就占了一百字。
这就是精髓所在!
写完这道五经义的题目后,方子期没着急誊写,直接看向下一道论题:
“前朝与本朝赋役之异同辨!”
这题目……
简直就是为方子期量身而出的。
前朝和本朝赋税能有什么区别?
那还能怎么写?
当然是前朝赋税重,百姓民不聊生,本朝赋税轻,百姓安居乐业。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谁?当然是那位圣明的皇帝陛下了!
虽然方子期还没见过那老皇帝。
但是他能熬到方子期参加院试还没噶,方子期就已然很满足了。
老皇帝不死,这大梁朝就乱不了。
他才能安心考试啊!
只要主义真!自然就不怕下笔时无灵感了。
方子期稍一思索……
随即……
挥墨而写。
“赋役者,邦国之大本,生民之命脉也。历代圣王治国,莫不以赋役为要,求其轻重得宜、缓急适中,以安黎元、固社稷。然观前朝与本朝之制,得失之间,高下立判,此非独制度之殊,实赖君王圣明之异也。”
开篇点题!
“本朝龙兴,陛下临御以来,洞察前朝之失,深怀爱民之心,以天纵之圣智,革故鼎新,创一代赋役之良法……”
……
“夫前朝之弊,在于君昏臣佞,不知变通,坐视民困而不恤……”
“本朝之兴,在于陛下圣明,爱民如子,知弊即改,立法垂久……”
“陛下之德,如日月昭昭,普照四海……”
“陛下之智,如江河滔滔,泽被万民……”
“是以本朝赋役之行,民不怨、吏不贪,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八方来朝,此皆陛下圣德神功之所及也!”
“盖闻“圣王之治,必使民安其居,乐其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