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许调查员还没来得及整理好道歉的措辞,公社的邮递员就骑着二八大杠,气喘吁吁地送来了一封加急电报。

电报的内容很简短,“望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科学测产,精确上报,徐。”

许调查员拿着那封薄薄的电报纸,手指却感到有千钧重。

心中暗自苦笑,在机关浸淫多年的他,太明白这“官话”背后的潜台词了。

当老上级特意强调“实事求是”时,反而恰恰意味着,当前的某种氛围是不欢迎这个“真实”的。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警告和施压,是让他“谨慎处理”,甚至暗示他“润色”数据。

**老领导是从哪里这么快就得到了消息。但张研究员和那两位记者都全程参与了称重,铁证如山,这么暗示自己,有用么?

那两位记者的笔杆子,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记录下来的,将是无法篡改的真相!

正当他捏着电报,心乱如麻地站在队部院里发愣时,一个半大的孩子像颗炮弹似的从村口方向狂奔而来,脸上全是惊恐,带着哭腔嘶喊道:

“栓住叔!振国哥!不好了!送两位记者同志去公社赶班车的拖拉机,在……在老鹰嘴那边,遇到山体滑坡了!!!”

“什么?!”

如同平地一声惊雷,众人人闻言,脸色骤变!

“什么?你再说一遍!”

金贵倒了口气说,“拖拉机差点……差点就翻到悬崖下面去了!”

“哎呀,你这娃儿,都不知道一口气说完么?人吓人,这能吓**的!”

李明和许继清两位记者,见主要的核验工作已经完成,数据也都采集齐全,想着抓紧时间赶回单位整理发稿,便在昨天下午时分,搭乘村里往公社送公粮的拖拉机先行离开。

没想到,就在通往公社必经之路、地势最为险要的老鹰嘴路段,一侧风化严重的山坡上突然滚落不少碎石和泥土,而且来得极其突然和猛烈。

幸亏拖拉机手是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反应极快,在千钧一发之际猛打方向盘,车轮在悬崖边缘蹭出几道深深的黑印,车身剧烈摇晃,堪堪稳住,车上几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当他们惊魂未定地下车检查情况时,细心的李明记者没有只顾着后怕,职业性地观察着现场,很快就在山坡滑下来的新鲜浮土里,发现了一截崭新的、断口白森森的松木棍,明显是人为用力折断的!

而且在旁边松软的泥土上,还有几个清晰的、深陷的脚印,那鞋码和橡

听说看这本书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分享后你的运气会更棒

胶底花纹,让他立刻意识到什么,二话不说,举起随身携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将松木棍、脚印以及险峻的现场环境,清晰地拍了下来。

——

队部,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怎么看,这就不可能是意外,老鹰嘴那边土质相对坚固,多少年都没有山体滑坡的先例,怎么可能偏偏在记者带着关键资料离开时“滑坡”?

许调查员也听到了这个猜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看着电报,再听到这起“意外”的消息,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卷入的这场关于农村改革路线的争论,其背后的阻力,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阴暗、更加凶狠!

这已经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冲突.

许调查员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所有义愤填膺、因记者遇险而群情激奋的乡亲,扫过那些记录着他们大半年辛劳和汗水、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垛,扫过那一本本凝聚了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的田间记录册。

一股混合着愤怒、后怕和决绝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彻底冲垮了之前那封电报带来的犹豫和压力。

他不再迟疑,紧紧攥着那张仿佛带着无形重量的电报纸,快步走到赵振国身旁,直接将电报递到赵振国面前,

“振国同志,你看这个。”他压低声音指着电报上那冠冕堂皇的措辞,手指猛地向下,重重地点在发电报人落款的那个姓氏上——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