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
【后世的诗人词人途经京口,也就是后来被永安大帝改名的“镇江”,常有题字赋诗之举,让望江楼上全是文人墨客的大作。题字的内容,也基本逃不开这对君臣在此地的对话。】
“是啊,谁能不抒发两句感慨呢……”
天幕之下,众人唏嘘。
明明他们并非那段对话的参与者,只是因头顶的图卷,才沉浸式地置身其中,也觉一种涌动在血脉里的力量,让那句临江发愿,几乎变成了响起在他们耳边的声音。那麽换了是谁,也得对此抒发两句感慨的。
臣子何幸,能遇上这样的一位君王。
或许他们当中还有人对于天幕所说的未来将信将疑,也觉那字字句句中,透露着鲜明异常的人格魅力,与这浑浊世道里的一位位君主有着天壤之别。
又倘若永安真能如天幕所说,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那麽这京口之地,就等同于是北伐的起点,更让这段对于未来天下的构想,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一时之间,另一种想法在人群中油然而生。
“若我也是刘穆之就好了……”
反正永安大帝都说了,她需要的是能及时站定立场,与她早日起步同行的追随者,叫不叫刘穆之都无所谓嘛。
经由先前种种,永安的形象已跃然于天幕之上。那样一位圣明果决,心系百姓,能令各方人才一展抱负的君王,身边的任何一个空位都将因天幕的宣传变得弥足珍贵!
“若是——”
【根据两年前的史料汇总,有好事人对望江楼赋诗做出过统计,其中有超七成的诗歌是怀古,还怀的是这段往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数量占比在第二位的主题。】
【永安大帝在晚年写的一句话,导致了这个类型诗词的层出不穷。她说,身逢乱世,若常觉迷茫,那就先将目标定得长远一些,说不定人也活得长久了。】
【这个时期,因为战争、生活条件艰苦、卫生状况堪忧、疾病护理不当,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而这一年的刘穆之,已经三十八岁了。】
【永安倒是年纪很小,只有十四五岁,但因为先前重伤过一次,看起来也不算身体康健。】
【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一个超长待机,在打完天下后还将君王政令一步步推广,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彻底洗脱了乱世给这片土地带来的阴霾,才在朝臣
与百姓的痛哭中殡天。一个“改乱章,布平道,威令一施,内外从禁”,梳拢流民税法高强度执法,导致五十岁后动辄抱病,但在众多医疗好手的助力下,又活了三十多年。】
【于是永安执政中期,这对君臣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一个抱病吐血严刑峻法,一个打出心疼臣子的招牌温柔关切,红脸白脸配合完了,其他人都还在茫然,事情已经干完了。】
【在刘穆之真的重病到了不治的地步,最终撒手人寰时,国土高速扩张的时期正式结束,包括外族归化入籍的,国境内的人口刚刚好到达一亿。像是一种近乎宿命的回应,让这位陪伴永安走过将近五十年岁月的老臣,终于可以安详地闭上自己的眼睛。】
【再配合永安晚年的那句话,一点也不奇怪,望江楼会变成许愿圣地。】
【永安和刘穆之君臣已经证明了,只要本事大,许个宏大一点的愿望说不定还能长命呢。】
【那就来许愿吧!】
【西汉名将霍去病只是因为名字带个“去病”,都能在大年初一被人排长队摸雕像了,更别说这对愿望成真的君臣。】
【只能说,幸好大部分许愿的人,拥有的文化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把愿望变成诗词,要不然应该在诗词占比里还会更高一点。】
【……当然,我也属于写不来的那一类,不然我高低要去许愿个暴富发财。】
天幕之下笑倒了一片。
这还真是和第一类的望江流怀古,在诗词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拓跋圭耳闻天幕所说,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按照这条命运的发展,他这位能被永安视为对手的魏王,会因为某种原因,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而寿命极长的永安不仅在**了元从班底后,凭借**军掀翻了牵绊南方发展的世家宗族势力,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还统一了天下。
毫无疑问,鲜卑拓跋氏也一定处在天幕所说的“归化外族”当中。
几十年的时间,或许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忘记自己是什么人,忘记曾经的魏国,但再有几十年,一百年,曾经属于鲜卑族的烙印,就有可能会被彻底抹去了,反而是永安征伐天下人口为己用的目标,会因心愿达成而代代传扬——
拓跋圭他又怎能笑得出来!
“相比于永安,我的优势在哪里呢?”
“先前天幕有一句话没说错,虽说前有东吴,后有晋
朝南迁,但南方成体系的漕运航线发展水平,一直不如北方,骑兵的数量也远远不如北方。若要奔赴前线作战,南方的调兵远比北方困难。”崔宏为他分析道。
拓跋圭冷笑了一声:“若是如你所说,苻坚又为何会输呢?”
崔宏没有一点犹豫:“因为兵无战心,民不忠君,我昔日为秦国官员,看得到此战之前朝野上下是何种士气低迷。您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不会!”拓跋圭的两个字说出,字字斩钉截铁。
当然不会!借着军营之中的火光,崔宏清楚地看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幕的影响,这位年轻的魏王鬓边竟生出了两缕白发,但此刻他的目光却比先前更显明利。
“不仅不会,我还会抓住咱们的优势。”
在天幕的助力下,永安从皇后变成皇帝的速度,恐怕会更快,投奔向她的人才也会更多。但毫无疑问,这也意味着,她也没有天幕历史上说的时间去清扫境内的桎梏,也没有那麽多的时间让她的元从成长起来。
而他的队伍却已在他称王的十年间成了体系。正如先前他与崔宏所说的那样,只要他击败慕容氏,便敢在北方称帝。
他忽然朝着身旁的将领问道:“你们说,现在慕容宝在做什么?”
将领望了望天,答案已在不言之中。
跟他们一样看天幕呢。
拓跋圭咬牙冷笑:“我看他不仅在看天幕,结束之后他们也一定会夜不安寝,商议天幕所说的东西……”
他好歹还能让天幕说,是一个需要记住的名字,慕容宝呢?只是一个在作战中表现得极为可笑的庸主而已!
“恐怕他会觉得我也是如此,但……朕偏偏不能遂了天幕与慕容宝的愿!”
他转头厉声吩咐:“让人记录下天幕所说的每一个字,我不要有任何一句的遗漏。”
别管这天幕接下来还有多少东西要说,统统记录下来!
若是天幕很快会再度中止,那也无妨。
“其余众人——堵上耳朵,将你们的眼睛看向自己的敌人,出兵!能取慕容宝首级者,封万户侯,为我大魏不世之功臣!”
他们距离中山原本就只有一步之遥,再听天幕说下去,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来上一句话,让士气彻底崩塌。
他要与永安相争,所有的一切都创建在他能统一北方的基础上!
拓跋圭当先一步翻上了马背,一勒缰绳:“走!
”
号令既下军营之中很快有了奔马踢踏的动静。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就算是从睡梦中醒来进入战备都必须快之又快更别说是此时。
当先的骑兵越过营地藩篱间的行军路时戍卫在营门边的士卒都能看到骑兵已纷纷堵上了耳朵只留下了专门刺探敌情的人留意动静竟让月色中滚动的天幕变得有若不复存在。
只有雪亮的刀锋
快得惊人的行军仿佛在以另一种方式呼应着天幕上加快的节奏。
……
【总之不管后头如何永安大帝终于得到了一位长于民生内政、精于统筹管理的臣子。所谓术业有专攻有了刘穆之在这个万事萌芽之时什么都要好做多了。】
【君臣之间的第一次配合也正式开始。】
【人数当然没有刘穆之说的“当您有民百人我就为您管理好百人”这麽可怜这第一批能够调度的是三万人。】
【理由很充分。疏通河道的工程量看似不大但一段段合计下来又格外惊人。建造复闸更是需要壮劳力。幸好先前桓玄“清理”出了三十万人再加上**在流寓州的流民外加京口北府军能够凑齐这个人数。】
【这一批人也被按照萌芽过渡阶段的三长制做出了划分层级的管理。】
【以五家为一邻设置一位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置一位里长以五里为**设置一位党长。这就是三长制的第一阶段。】
【那麽一定会有人问了之前说的是劳工三万人还包含了征发入伍的兵员怎麽就包含“家”这个概念了呢。因为在选人之初永安就制定了一个选人的标准此次修筑复闸入选的人中以成家的优先以住所临近江淮运河线的优先。包括侨户“白籍”也要优先选择成家的。】
【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选人标准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永安将纳入计划中的人口扩张到十余万而是为了更好地借题发挥。】
【因为清洗江东世家加上铲除了司马道子这个时候朝廷的经济还是相对宽裕的而为了尽快铺就粮道无论是司马德文还是桓玄都没卡着永安的财政需求。有钱可拿就让这一次征发劳工相对而言是个美差。再加上这次的工程不在拓宽延长运河主要还是在创建堤坝以及
两道闸门之间水道的维护,没有那麽危险,就更让人趋之若鹜。】
【所以,就算加上了前头的条件,三万人很快被凑齐了。他们在北府军的引导下,被分成了五队,映射于整条路线的五段,又在刘穆之和谢道韫的统筹下,被分成了循环工作的三班。】
【在这三班人手工作的同时,永安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
【一个能以谋士身份给别人提建议的君王大才,深谙何为得寸进尺。】
【按照均田制,这三万劳工连带着他们的家人,其实也是有土地的。但修缮粮道这件事情肯定不能偷工减料,这就导致这部分粮田的种植效率会降低。永安肯定是不希望看到这件事的,于是顺理成章地在建复闸的工程上发展出了一条支线,叫做修水渠,在水渠上搭建了用于灌溉的筒车。】
【因为曲辕犁的出现,种地这件事变得省力了许多,再加上了水渠筒车的作用,妇女也能完成整片田地的耕作,让均田制提出之初的男子授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向着女子授田二十五亩,迈出了第一步改动。】
【桓玄有没有意识到永安在依靠“民以食为天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性命都保护不住,还谈什么其他呢?】
【所以他只是在这一年的秋日给永安送去了一封书信,上头只有四个字,叫做“见好就收。】
【这四个字跟没说也没区别了。】
【见好就收的“好,在永安这里,反正是肯定有个额外的定义。】
【桓玄也显然不明白一个道理,当一位君主得到人心的时候,会有数以万计的人愿意在她的前头,以血肉铸成屏障。】
【在秋收之前,永安又做了另外的三件事。】
【修筑复闸的劳工本身有钱粮可领,又有家中田地的收成,和往年相比,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笔横财了,是不是该当好好保管?以“**为单位,也就是一百二十五户,永安鼓励他们组织出自发的保卫队进行巡视,由党长负责这支队伍。——这是第一件事。】
【同时,为了防止保卫队的无序与武力滥用,从党长到邻长都要接受强制教育扫盲,参与规则考核,如不能在
次年开春前通过,即刻撤销头衔,更换旁人。——这是第二件事。】
【保卫队中的精英定期由刘大将军**在一起训练,清理周边山林中的匪寇,将他们消灭或者化为己用,发放额外的俸禄,不从朝廷这边分拨开支。逐渐让这一部分人从晋朝的兵马变成了永安的私兵,还是精兵。——这是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nmxs8.cc】